以往若說人有什麼癖或有點神經什麼症的,往往都帶有貶義,但在這個追逐存在感的時代,將一些輕度的精神症狀(以前的人也存在這些症狀,隻不過以前他們努力在裝“正常人”,而現在很多人都在努力裝“不正常”)貼在自己身上,作為識別符號,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年頭兒年輕人若說自己不是什麼什麼控或者有點什麼什麼癖,好像就代表沒有任何個性,扔人堆裏找不到一樣。
細想起來,諸如宅男、腐女之類的都是類似現象的產物,這些心理現象具有傳統心理障礙的一部分特征,但又沒嚴重到要去看心理醫生的地步,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個性標誌,方便與其他人交流。這些現象是傳統心理學沒涉及或部分涉及的,也是我們分析的對象。
現在有的人甚至會用癖來形容自己和他人,最普遍的恐怕就是潔癖了。
聽過這樣一個段子:
某人去朋友家串門兒,耳聞友有潔癖,可就是不信那個邪。那次經曆跟噩夢差不多,放眼望去不能用整潔來形容,而是“純潔”或“真空”。
進門帶鞋套(不允許換拖鞋,因為擔心我的襪子不幹淨把拖鞋弄髒,鞋套是一次性的),洗手,用客人專用毛巾,沙發上明顯新蓋了一層單子,新得一塌糊塗的各種東西,他都不知道自己有那麼特殊嗎?還是有什麼傳染病?
問友:每天都這樣弄,累不累?
她說:必須的啊,你不知道咱們的環境有多髒,空氣、水,搞不好就得病,我可還想多活幾年呢。
他說:那要看看咱倆誰活得長。
她瞥了他一眼,那還用問?
……
潔癖是最早被大眾接受和使用的名詞兒,有些人不管是否真有潔癖但都喜歡說自己有潔癖。後來,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什麼什麼控又成了一種個人標簽,這個詞兒的出現把類似喜愛或癡迷或堅持或篤定或不可替代或深陷其中或心甘情願被控製的諸多感覺彙總在一起,且可以細化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
從漢語言的角度來解釋,癖是一種對某個事物的喜愛程度養成了習慣,看上去沒有什麼不對,是個中性詞兒。而在變態心理學裏,有另外的含義,如異裝、戀足、露陰、戀童後麵都會加個癖字,這時就不再是中性詞了,而是帶有負麵色彩、認定成嚴重問題且是一種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
不管你有沒有學過心理學,大眾普遍對上麵提到的現象報以批判的態度,認為那是不對的、齷齪的、變態的,有的甚至要被法律製裁。對,沒錯,可你是否有興趣了解一下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它們的表現是什麼?或許可以幫助你拓展一下知識麵,也可以幫助你在朋友侃大山時凸顯你的與眾不同,或者,沒準兒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有某種類似的衝動呢。
故事:
A君如約來到谘詢室,魁梧的身材,一米八幾,穿著咖啡色夾克,頭發有點自來卷,濃眉大眼(是姐喜歡的類型,姐喜歡的類型尺度也挺大的,除了身高雷打不動必須一米八以上外。誰說谘詢師不可以有自己的喜好,隻要這個喜好不影響自己對來訪者的判斷就好,如果影響了,找督導去,難不成這是身高癖?哈哈,鬼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