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後,他環顧四周好幾遍才開口說話,可差點兒愁死我,他的聲音遠沒有外表看上去有力量,我提醒他大點聲音,按慣常程序我問他來做谘詢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
過了半天,他才說:“我喜歡穿女人的衣服。”
當下我的腦中裏浮現出一行字:異裝or跨性別?(猜測可以有,但不能去貼標簽,而是某種可能性,提醒自己開放地繼續去聽他怎麼說,他的感受和困惑到底是什麼,才能更好地理解他。)
於是,我說:“怎樣呢,對你來說?”
“我很苦惱啊,這是不對的啊,說出去會被當成變態的,你說,我是不是變態啊?”
“我能看出你此刻有一些類似焦慮和擔心的情緒,我能為你做什麼?”
“告訴我怎麼改,我想改!”
“你想改變,意味著你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不完全是,我喜歡穿女人的衣服,可我不喜歡這種偷偷摸摸的感覺,也不喜歡這種自我否定,世界上沒有人知道我是這樣的,這個讓我感覺自己是怪胎,太恐怖了。”
“也就是說,穿女人的衣服本身你不排斥,與外界因為這個而格格不入或疏遠讓你感覺很不舒服,你希望和大家一樣就好了,就能有更多可以分享的東西。”
“對……”
必須承認,這是個可以在存在層麵好好工作下去的案例,停在這裏不繼續說的原因是我們畢竟不是案例討論會,我隻是想告訴大家的確有這樣的一些人,且男性居多。谘詢的目的也不是讓他們脫下女人的衣服,除非他們願意,我們關心的是這樣的自己他們是否接納,去解決那個心理衝突,可能是社會壓力或者是性別認同方麵有困擾等。
顯然,這個例子比剛才的潔癖更深入、更特殊,說明但凡提到癖,其實程度就明顯深了,必要時需要心理治療或谘詢。
插一句,某某癖這個詞在心理學上會給人帶來貶低感,在我看來可以取消,才能顯得更中立,也能讓當事人放鬆。不然,本來已經很困擾了,再麵對被歧視的風險和壓力,對客觀地認識自己是有阻礙的。
還有個字叫“癮”,和“癖”有雷同又不同,如性癮、毒癮、網癮等。
而控則不同了,它更有時代感,更輕巧,更生動,上升不到病的程度,除非它嚴重影響了生活和精神狀態。目前看來,還沒有因為什麼什麼控來尋求心理谘詢幫助的。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如手機控、微信控、曆史控腐女、二次元控或三次元控什麼的,更多控和分析放後麵說。
總之,從癖、癮,到控,稱呼變化著,裏麵的內容也變化著,有的需要心理介入,有的不用。不管怎樣,它們都有形成的理由和動機,甚至可以單獨寫一本書,這裏由於時間和篇幅限製,我們隻能做簡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