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蘿莉控與戀童癖(1 / 2)

“戀童癖”指的是將性行為與性滿足的目標指向未成年人(年齡多在10~17歲之間,也有小至3歲以下的)的一種性變態。多見於男性,女性極為罕見。學術上,它產生於19世紀末,但在西方公眾話語中的出現,則基本上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的。後來它逐漸成為公眾話語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倫理話題。

籌備這節時有點小糾結,要怎麼呈現和說明戀童癖的麵相?放在咱們這書的意義又是什麼?或許不為什麼意義,而在於提到蘿莉控,有一部分不太了解的人會加點心理學想象,自然會聯係到戀童癖。

於是,想到最好的辦法是從一本書說起(怎麼感覺這書跟藝術類書籍似的,可見個人特色影響多大,那是因為小說是用文字表達的心靈園地,心理是核心的核心,不然,就是術的紮堆兒,而談不上藝。世界上沒有一個藝術門類背後不藏著精神分析的,而遺憾的是,很多評論固然具備藝術鑒賞的功能,可唯獨少了精神分析的參與)。

《洛麗塔》(Lolita),又譯為《洛莉塔》《洛麗泰》《羅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的作品,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準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

在1955年的歐洲,它如顆炸彈般引爆了大多數人的道德底線,即便大家都知道文學僅僅是文學,虛無得可以不在生活中發生,可依然有很多人看了以後震驚和回避,不由得對作者投以否定、怪癖、變態的眼神,而納博科夫顯然不慌不忙繼續他“清貧”的生活,直到有人真的看到了小說的藝術價值,而不僅盯在道德層麵上。

若僅關注它的藝術價值顯然不夠,那我就從心理學層麵說說看。

是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或者反對,厭惡,在道德層麵不接受它它就不存在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它的客觀存在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麼?

心理需求:依賴與被依賴感,當一個人這樣的情感被阻礙或者壓抑,成人就會停滯或者退行到兒童期,似乎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被依戀,成人世界的規則是無法讓自己感知到安全的,那裏充滿競爭、懷疑、壓力、欲求不滿的憤怒等。而書裏的主人公顯然就是停留在了初戀死去的喪失與哀傷裏,當一切停在美好時,對美好的留戀會讓一個人寧可永遠不長大,永遠尋找過去的感覺。

“固著”是經典精神分析名詞:說的是力比多停留在人生早期(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生殖期)的其中一個階段,而沒有轉向下一個階段;力比多受到某種原因的阻礙而沒有合適渠道釋放,從而導致力量得不到排解後的停滯,而這種停滯會用很簡單和不符合適齡感的行為表現出來。

“力比多”經典精神分析的又一個關鍵之關鍵的名詞,也叫性力、欲力,廣義的性,而不是生殖意義的性,是人生存的基本力量,是一切行為的動機。

基於以上名詞解釋,可以這樣解釋戀童癖了——力比多固著在了早期的某個心理發育期內得不到釋放,從而導致性欲的對象指向了和自己不對等的以非生殖為目的的人群(兒童)。

於是,不難發現,這個和受挫、失去、無力感有關,試想,一個足夠心智成熟的人難道不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嗎?難道沒有基本的超我約束嗎?顯然不是,而且,戀童癖是最隱秘的需求,根本無法從表麵來觀察一個人是不是,而有的人甚至還擁有體麵的工作,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說,性是最不能用表麵的社會角色約束和評價的,它一定關乎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可能的成因如下:

1. 社會:屢屢受挫,無法調試自己的心理狀態,壓力源多來自於自己無法抗爭的社會規則和口碑。所謂的口碑就是那種外界的評價,自己過於在意他們,分不清楚自己和外界的關係,容易被外部因素影響,從而感到疲憊。社會屬性受到挑戰與質疑,所以尋找退縮到不需要社會化的與兒童的交往中,這樣會轉移和緩解那種成人世界的壓力。

2. 家庭:家庭也是社會的一部分,但有必要拿出來單說。家庭結構和環境關係到一個人和世界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尤其在性欲發展期時。舉個例子,想當初弗大爺確立自己的理論時,對臨床中很多女病人敘述的童年期被性侵犯有過研究,大多數情況下,後來被認為僅僅是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說,從孩子角度尤其是女孩子來說,家族中的男性是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