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心理需求:前麵說過了。
但凡有點兒道德感與倫理意識的人是不會成為這樣的“病人”的,且要得到法律製裁,那不單單是心理疾病了,可見它嚴重挑戰與毀滅了人類的基本文明。而蘿莉顯然不是這樣的,即便它看上去都和低齡化的人群有關,有的難免招惹大叔的垂涎,可還是要當兩件事情看的。
清純可愛的小女孩兒出現在眼前,估計沒有幾個人不喜歡的,她喚起了人們對一切純美事物的好感,就像我們初和愛人相見,那種自發的心動、無法言語的親近感,用心理分析說是種如嬰兒般對世界的接納和不設防。經常聽到20多歲的人說自己老,但誰沒有嬰兒期的純潔呢?誰沒有對所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情的向往呢?可是,有歸有,有時不可即就成了創造的動力。
於是,蘿莉出現,有人希望自己永遠在那個心理階段,筆下的人物就成了那個樣子。
還有種心理防禦機製叫反向形成,說的是,人會對自己不可能達到的境況予以美化和理想化的描寫,寄托情感,如惋惜、留戀、渴望、幻想、憧憬、不可違的禁忌,甚至懦弱,也會通過一定的創作來實現那種
不可能。
舉個例子,一個看上去樂觀的人貌似啥也不在乎,或者人緣兒很好。可,沒準兒那是個和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更親密關係的個性,你會發現和這樣的人在一起難以分享心事,表麵上的呼朋喚友是種假象,是給別人看的,而實際上,心理是孤獨到底的人。
對蘿莉的愛與戀童的戀是截然不同的,後麵是以性行為(或身體接觸等類性接觸)為最終目的,麵對幼童(往往會不論男童女童)會激發出自己的性欲甚至付諸行動,甚至會夾雜著對兒童的傷害和虐待,而蘿莉控是萌美妹子的單純喜愛。
在稱謂上其實已經區分了,內涵上有必要再強調一下,蘿莉控是ACG界裏更卡哇伊的群體,能喚起很多人對幼齒的憐愛,不排除是喜歡那個曾經年幼的自己,如此單純、可愛、簡單、萌,沒有那麼多成人的世故,矯情得很直接、嬌嗔,多好。
放眼生活中,一個喜歡蘿莉的人肯定無法接受你叫他戀童癖,這無疑在說他是無德的人,不跟你急才怪呢。而一個戀童癖是死活不會告訴你這個愛好的,哪裏像蘿莉控似的大方承認自己,這顯然是兩個群體最大的區別。
再有,蘿莉控就算會和蘿莉在一起時親親抱抱,可終究不會有性的最終行為,就像我們走在街上看到嬰兒或者兒童都不自覺地笑笑,有機會就去拉拉小手,哄哄人家,連自己說話時都放棄了成人說話的規則。而戀童癖接觸的目的就是性,內心裏一定有截然不同的驅動。
坦白講,蘿莉控和戀童癖的最核心區別是性意識和性行為,而一旦有這方麵的衝動就要提醒自己,那種對幼童的愛戀必須要身體接觸的話就上升到了性侵犯的範疇。無論是不是用道德來評判,就算再開放、再自由的國家也無法接受戀童癖,而此刻不由得想到《洛麗塔》書裏那個大叔,一生陷入對女童的愛戀不能自拔。而顯然,作者賦予了他更人性化的描寫,借著他的嘴說了這樣一句話:人性中的道德感是種義務,而我們必須賦予靈魂以美感。
蘿莉與萌也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幾乎蘿莉都很萌且有時候更“嫵媚”,指的是非性誘惑的嫵媚、天真、俏皮。在成為女人之前,我們都是小蘿莉和萌主,其實不管長多大,內心裏那份少女情懷也要有,那才不失去一些情趣。
不然,你會發現一個死氣沉沉的女人,任憑雨打風吹去默認時間的無情,臣服於生命早晚都會失去的悲傷,這是很要命的“順從”。如前陣子跟閨蜜聊天時大家總結的,要做一個永遠準備迎接青春期的中年女人,無畏、天真、成熟、樂觀、包容、可愛、開放、愛自己也愛他人、充滿魅力,而這些,都是從一個小蘿莉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