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捌 廢墟上的聖境(3 / 3)

匆匆一會,心有遺憾,我不能給她更多。今世的緣分也許隻有這清淺漣漪了。

輾轉到了阿格拉,看夕陽下慢慢變成粉紅、暗紅、淡紫色的泰姬陵。

相信沒有人會不被泰姬陵的美所打動。它端嚴華美,又空靈剔透,像一滴飽滿深情的眼淚,在時光中將墜未墜,連汙濁晦暗的天空也不能撼動它的美。

我默默坐在那裏很久。世上有太多因豐功偉績而生的建築,唯有白色的泰姬陵,它是因愛而生的。中國的攝影師發現,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呈現出泰姬的少女形象。這是一個極有意思和見地的發現。

晚年的沙賈汗被兒子廢黜,囚禁在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沙賈汗每天隻能透過小窗,淒然遙望遠處河中泰姬陵的倒影,後來視力惡化,他隻能借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毫無意外地,失勢的君王最後鬱鬱而終。

女的紅顏薄命,男的喪失權力,鬱鬱而終。功業易毀,唯一不泯的是深情。這故事怎麼聽來,怎麼叫人感動。但其實沙賈汗不是什麼仁慈多情的人,他好大喜功,傾全國之力,曆時二十二年所建的泰姬陵,於他個人而言固然是心願得償,然而,耗竭了國庫,直接導致了莫臥兒王朝的衰落卻是不爭的事實。

唯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

此愛天下無雙,多麼美豔的諷刺!當年的沙場英雄垂垂老矣,豔絕一時的美人魂歸九泉。慘淡人間,沒有青山入夢,沒有明月照影,孤燈寒壁,隻剩回憶洶湧襲來,那相思的憑證,近在咫尺卻不得親近。獨自莫憑欄,固然令人傷感,重點卻在後麵的“無限江山”,這一層惆悵暗恨,不是尋常普通人可以體會的。

他曾手握無上權威,如今,悄然換了天下。他念念不忘的,是那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還是他曾經不可一世的威權?

他與她,陰陽相隔,生死如忘川難渡,真應了那句“別時容易見時難”。黃土蓋身,值得後人玩味評說的,也許隻剩這一段綺情。

刀光劍影,水影波光,俱成過往。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世間千秋萬代,如沙賈汗和泰姬一般的英雄美人亦不可勝數,我們都希望恒常,但無常,也很好。

終於還是到了恒河。走過一條喧鬧擁擠的街道,進入古城,穿過數條小巷,入住《Lonely Pla》推薦的小酒店,景觀極好,絕對地物超所值。晚上六點多開始,碼頭上有人在跳祭祀的舞蹈。原本是宗教儀式,而今漸漸淪為一種表演。

河岸邊,有許多印度教的廟宇、三大主神的畫像。有很多修行和漫步閑聊的人,各得其所。清晨早起,在恒河泛舟,點點水燈閃爍,在大霧中等待日出,船行悠緩,大霧使河岸遼闊,如茫茫彼岸,一船一渡,想著佛陀當年曾經步過這裏,拈花微笑,如幻似真。

漸漸能看得見,有人在沐浴,有人在做禮拜,有人在洗衣,遠處還有青煙飄起,不確定是否有人在焚燒屍體。就是有,看見也不會覺得恐怖。恒河就是這樣,它有種莫名的力量,讓人覺得世間任何事的發生、存在、變化都自有道理。

鹿野苑、靈鷲山、王舍城都離瓦拉納西不遠,我於是對佛陀的勇氣又有一層新的體會。他初轉法輪是在離瓦拉納西隻有十四公裏的鹿野苑,隻身深入印度教的聖城來傳法布道,所演說的,正是反對印度教等級尊卑的“眾生平等”的觀點,隔了這麼久遠的時光想起,仍覺壯哉!

那靈鷲山和王舍城已幾近荒廢,不複昔年盛況,竹林精舍亦不知何處去尋,唯有那爛陀寺的遺址還能讓人興起懷古之思。

那林蔭道,如今依然有大學的氛圍。在菩提樹下撿了很多葉子,那爛陀寺中,又有印度人湊上來聊天,得知我們是中國人,連聲說:你們知道《西遊記》嗎?你們國家的玄奘很棒!我說:是的,是的!心中倍感自豪。

玄奘法師是牛人,古代中國最成功的偷渡客之一,古代中國留學生的傑出代表。他發心往天竺求法,偷渡出關,一路上九死一生,艱險萬狀自不待言,最難得是他學有所成,通曉三藏,以所學折服了印度所有的高僧大德。講論時任人問難,無一人能予詰難,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牛到讓人五體投地,頂禮膜拜。

在遺址上漫步、安坐,不舍離去。昔日興盛的印度第一大寺,如今令人更深地感知到無常,唯獨沒變的是那寧靜博雅的學術氛圍。

“那爛陀”梵語意為“施無畏”,是古代中印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據《大唐西域記》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等記載,那爛陀寺規模宏大,全寺分八大院,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曆代學者輩出,全盛時,有上萬僧侶學者聚集於此。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藥等。

在廢墟上念想往昔的高僧大德,不隻是玄奘,還有義淨、寂天……成住壞空,本有定數,佛寺可毀,正念智慧卻始終流傳。

不管世間幾多變遷,覺悟的智者仍在光陰彼岸守護著眾生。

是印度讓我對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再度升起親近之心,看著印度人的臉,我再不覺得,蓮師、寂天菩薩、阿底峽尊者不夠親切了。我歡欣鼓舞地想,原來他們的真人版長這樣啊!

就這樣且行且停,沿著佛陀的蹤跡,抵達菩提伽耶,我心中的聖地。這方圓不過一二公裏的小村,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聖地。佛陀經曆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的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得成正覺。故而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