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變遷發展中,無論科技怎樣發展都割不斷傳統文化,時代呼喚人文道德。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企業的壽命取決於企業文化建設,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國內外有識之士和哲學家、思想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國哲學視野中的老莊、孔孟、宗教等“仁、德、禮、義、信、愛”之文化,這種文化建設重於人的信仰、精神支柱,實際上就是我們人生的哲學觀。文化傳承是永恒的,但隨著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
企業發展是企業不斷完善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要尊重道法自然哲學觀。這種以賺錢為導向,以業績論英雄,隻問結果,不求過程的發展模式,是企業缺乏成長力,壽命短的根源。德國哲學家愛德華·斯善蘭格曾說:“當個人的內心缺乏價值標準的時候,不知接下來會出現何種情景,任何不把上帝當作上帝的人,就必然置身於魔鬼的懷抱。”這個上帝就是企業生存成長過程中的哲學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智慧。
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人們的生活得到明顯的改善,在溫飽不再是主要追求的情況下,人們需要得到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古往今來,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主旋律。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科技和製度崛起這個世界;20世紀是經濟征服世界的世紀,高科技和人才推動這個世界;21世紀是文化塑造新世界的世紀,理念和文化造就這個世界。
中國文化不像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在彼岸的世界找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而中國文化始終沒有走向彼岸,它是在現實的大地上為我們構築了一個最終極的信仰。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全體員工的一種信仰,不是指上帝,而是我們心中最高的一種道德精神。這種道德是古代聖賢為中華民族所設計出來的最高信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前為“道”,後為“德”,這個信仰成為中國文化神聖的標誌。
可惜的是,在漫長的歲月發展中,我們對老祖宗設計的這一寶貴財富的敬重感越來越淡化。老祖宗在道德的最高價值理想上,構築了忠、孝、禮、義、廉、恥的人生綱常;在道德上追求最高的一種人格,即不成功、便成仁,舍生取義、殺身成仁。
對於一個人來講,沒有信仰猶如沒有理想,隻要你遵循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不要越軌,可謂平凡者,平平淡淡過日子。但是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如果沒有一個崇高的信仰,那麼這個民族的心靈世界一定是無序的世界,必然導致一種社會價值的紊亂,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發展規劃、戰略目標,經濟發展將會落後;對於一個企業同樣如此,企業的追求目標是否正確,決定了它的壽命長短。在傳統基礎上重建今天這個時代的信仰,是我們所要麵臨的一個困惑。因為中國人的信仰實際上自1840年以來,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在經過多次痛苦後,我們不得不沉思:我們需要強大的民族,更需要一種鐵錚錚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質,為此,必須尊重曆史。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深入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問題的決定,闡述了“文化決定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年文化發展曆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繁榮的中華文化”,充分反映了當今中央領導人審時度勢,重振民族文化之信心。
在社會變遷發展中,無論科技怎樣發展都割不斷傳統文化,時代呼喚人文道德。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企業的壽命取決於企業文化建設,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國內外有識之士和哲學家、思想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國哲學視野中的老莊、孔孟、宗教等“仁、德、禮、義、信、愛”之文化,這種文化建設重於人的信仰、精神支柱,實際上就是我們人生的哲學觀。文化傳承是永恒的,但隨著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
企業發展是企業不斷完善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要尊重道法自然哲學觀。這種以賺錢為導向,以業績論英雄,隻問結果,不求過程的發展模式,是企業缺乏成長力,壽命短的根源。德國哲學家愛德華·斯善蘭格曾說:“當個人的內心缺乏價值標準的時候,不知接下來會出現何種情景,任何不把上帝當作上帝的人,就必然置身於魔鬼的懷抱。”這個上帝就是企業生存成長過程中的哲學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