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而來教詩,好處是以過來人的身份現身說法,種種理論,皆有切身經驗作為後盾。缺點至少有二:第一,詩人富於經驗,但不盡巧於理論,長於綜合,但不盡擅於分析,也就是說,作家未必就是學者。第二,詩人論詩,難免主觀:風格相近,則欣然引為同道,風格相遠,則怫然斥為異端。知性主義的名詩人奧登在《十九世紀英國次要詩人選集》的引言中曾說,雪萊的詩,他一首也不喜歡,雖然他明知雪萊是大詩人。知道詩人有這種偏見,我在講授英詩的時候,就竭力避免主觀的論斷,在時代和派別的選擇上,也竭力避免厚此薄彼甚至顧此失彼的傾向。我的任務是把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介紹給學生認識,至於進一步的深交,就有待他們的“慧根”和努力了。

文學教授私下交談,常有一項共同的經驗,那就是,無論你多麼苦口婆心或者繡口錦心,台下儼然危坐的學生之中,真正心領神會的,永遠隻有那麼三五個人。對於其餘的聽眾,下課的鍾聲恐怕比史雲朋的音韻更為悅耳吧。“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事實上,隻要有這麼三五個知音,這堂課講得再累,也不致“咳唾隨風”了。

幾乎每次演講,都有人會問我,英詩,或者一般的英國文學,該怎麼研讀。如果他是外文係的學生,我會為他指出三條途徑。如果他誌在語文而不在文學,則欣賞欣賞便可。如果他要做一位文學的學者,就必須博覽群籍,認真而持續地研究。如果他要做一位作家,則他隻要找到能啟發他滋潤他的先驅大師就行了。對於一位學者,文學的研究便是目的;研究成功了,目的便已達到。對於一位作家,文學的研究隻是一項手段;研究的心得,必須用到未來的創作裏,而且用得有效,用得脫胎換骨,推陳出新,才算大功告成。要做學者,必須熟悉自己這一行的來龍去脈,行話幫規,必須在紛然雜陳的知識之中,整理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要做作家,可以不必理會這些;他隻要選擇自己需要的養分,善加吸取便可。學者把大師之鳥剝製成可以把玩諦視的標本,作家把大師之蛋孵成自己的鳥。

二十年來,台大外文係出了不少作家,形成了一個可貴的傳統。其他大學的外文係,產生的作家雖然少些,可是仍然多於中文係。平均說來,中文係如果出了一位作家,外文係至少要出六七位。中文係麵對這個現象,有一個現成的答複:中文係不是作家的培養所。誠然誠然。可是緊接著的一個問題是:難道外文係就是作家的培養所嗎?同樣都無意培養作家,為什麼外文係柳自成蔭呢?原因固然很多,我想其一可能是外文係沒有所謂道統的包袱,文學就是文學,界限分明,無須向哲學和史學的經典俯首稱臣。其二可能是外文係研究的對象,既然是外國文學,則訓詁考據等事,天經地義該讓外國學者自己去做,我們樂得欣賞辭章,唯美是務。其三可能是研究外國文學,便多了一個立腳點,在比較文學的角度上,回顧本國的文學傳統,對於廬山麵目較易產生新的認識,截長補短,他山之石也較能用得其所。其四可能是,外文係接受的,既然是“西化”的觀念,一切作風理應比較民主、開放,師生之間的關係也就較有彈性,略多溝通吧。

詩人而來教詩,好處是以過來人的身份現身說法,種種理論,皆有切身經驗作為後盾。缺點至少有二:第一,詩人富於經驗,但不盡巧於理論,長於綜合,但不盡擅於分析,也就是說,作家未必就是學者。第二,詩人論詩,難免主觀:風格相近,則欣然引為同道,風格相遠,則怫然斥為異端。知性主義的名詩人奧登在《十九世紀英國次要詩人選集》的引言中曾說,雪萊的詩,他一首也不喜歡,雖然他明知雪萊是大詩人。知道詩人有這種偏見,我在講授英詩的時候,就竭力避免主觀的論斷,在時代和派別的選擇上,也竭力避免厚此薄彼甚至顧此失彼的傾向。我的任務是把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介紹給學生認識,至於進一步的深交,就有待他們的“慧根”和努力了。

文學教授私下交談,常有一項共同的經驗,那就是,無論你多麼苦口婆心或者繡口錦心,台下儼然危坐的學生之中,真正心領神會的,永遠隻有那麼三五個人。對於其餘的聽眾,下課的鍾聲恐怕比史雲朋的音韻更為悅耳吧。“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事實上,隻要有這麼三五個知音,這堂課講得再累,也不致“咳唾隨風”了。

幾乎每次演講,都有人會問我,英詩,或者一般的英國文學,該怎麼研讀。如果他是外文係的學生,我會為他指出三條途徑。如果他誌在語文而不在文學,則欣賞欣賞便可。如果他要做一位文學的學者,就必須博覽群籍,認真而持續地研究。如果他要做一位作家,則他隻要找到能啟發他滋潤他的先驅大師就行了。對於一位學者,文學的研究便是目的;研究成功了,目的便已達到。對於一位作家,文學的研究隻是一項手段;研究的心得,必須用到未來的創作裏,而且用得有效,用得脫胎換骨,推陳出新,才算大功告成。要做學者,必須熟悉自己這一行的來龍去脈,行話幫規,必須在紛然雜陳的知識之中,整理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要做作家,可以不必理會這些;他隻要選擇自己需要的養分,善加吸取便可。學者把大師之鳥剝製成可以把玩諦視的標本,作家把大師之蛋孵成自己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