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風聲》的風聲——與何平對談(1 / 3)

何平:我看到做你小說研究的人常勾連起你和博爾赫斯的關係,沒想到你的電視劇背後還蕩著博爾赫斯的“幽靈”。這或許可以找到你的影視劇與眾不同的密鑰。下次有機會,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聊聊。

麥家:無需下次,現在就可以聊。你知道,《暗算》是一部“抽屜小說”,由五個獨立的故事串的:一個“聽風者”,兩個“看風者”,兩個“捕風者”。二〇〇三年七月份出版,當月一家影視公司捷足先登,把兩個“捕風者”的故事買了。第二家公司想做一個“三部曲”的係列,問我手上還有沒有“捕風者”的故事。我就想起《地下的天空》。對方看了也喜歡,但問題也出來了,這東西怪怪的,一半小說,一半劇本,不好找編劇,有署名麻煩。就這樣,我索性攬下活,昏天黑地了大半年,弄了一個三十集的《暗算》電視劇本,其中“捕風者”的十集是從兩集《地下的天空》長出來的。從兩集到十集,不可能隻是“注水”:一頭豬是無論如何“注”不成一頭象的。就是說,在擴寫過程中,我加入了大量新東西。電視劇播出後,火了!不僅劇目火了,連帶這個題材都火了,諜戰劇的劇種應運而生。現在我經常被稱為“諜戰之父”,其實我是不要這玩意的,它遮蔽了我小說太多的光輝。但平心而論,當今迭代風起的諜戰劇正是《暗算》刮起的,嚴格說是其中的“捕風者”刮起的。“捕風者”是個十分正統的諜戰故事,好學易仿,一下子像癌細胞一樣地派生,滅都滅不掉。相比之下,“聽風者”和“看風者”專業性強,一般人攀不上的。

話說回去,二〇〇五年,是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收獲》的王彪約我寫一個正麵抗戰的東西,時間十分緊,我就投機取巧,把十集“捕風者”劇本改成一部中篇小說,發了。在改寫過程中,這個故事被《聖經》的故事照亮,依稀照出《風聲》的影子了。我家族裏有信基督的遺風,我雖不是基督徒,但確實經常看《聖經》,對《聖經》的故事是了解的。《聖經》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記述的是一個人,即耶穌的生平故事。四福音書各自為營,有同有異,既衝突又補漏,給了我創作《風聲》的靈感。《風聲》是“一事三說”:共產黨說,國民黨說,作者說。所以,要論一事多說的源頭,不在《羅生門》,在《聖經》。

囉嗦這麼多,我大致把《風聲》的寫作經過交代出來了。

何平:這些盤根錯節的寫作秘道,你不說沒人能看清楚。這也提醒包括我在內的所謂專業讀者,對一個作家個人寫作史,或者說寫作邏輯的複原和再現,不能單單依賴作品發表的時間和刊物等這些表麵信息。作家的寫作,從獲得靈感到最後瓜熟蒂落是個相當漫長的生長過程。同時我發現,《風聲》的寫作過程其實很像《解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述同一個故事。你好像很享受這種近乎遊戲的快樂。

何平:我看到做你小說研究的人常勾連起你和博爾赫斯的關係,沒想到你的電視劇背後還蕩著博爾赫斯的“幽靈”。這或許可以找到你的影視劇與眾不同的密鑰。下次有機會,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聊聊。

麥家:無需下次,現在就可以聊。你知道,《暗算》是一部“抽屜小說”,由五個獨立的故事串的:一個“聽風者”,兩個“看風者”,兩個“捕風者”。二〇〇三年七月份出版,當月一家影視公司捷足先登,把兩個“捕風者”的故事買了。第二家公司想做一個“三部曲”的係列,問我手上還有沒有“捕風者”的故事。我就想起《地下的天空》。對方看了也喜歡,但問題也出來了,這東西怪怪的,一半小說,一半劇本,不好找編劇,有署名麻煩。就這樣,我索性攬下活,昏天黑地了大半年,弄了一個三十集的《暗算》電視劇本,其中“捕風者”的十集是從兩集《地下的天空》長出來的。從兩集到十集,不可能隻是“注水”:一頭豬是無論如何“注”不成一頭象的。就是說,在擴寫過程中,我加入了大量新東西。電視劇播出後,火了!不僅劇目火了,連帶這個題材都火了,諜戰劇的劇種應運而生。現在我經常被稱為“諜戰之父”,其實我是不要這玩意的,它遮蔽了我小說太多的光輝。但平心而論,當今迭代風起的諜戰劇正是《暗算》刮起的,嚴格說是其中的“捕風者”刮起的。“捕風者”是個十分正統的諜戰故事,好學易仿,一下子像癌細胞一樣地派生,滅都滅不掉。相比之下,“聽風者”和“看風者”專業性強,一般人攀不上的。

話說回去,二〇〇五年,是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收獲》的王彪約我寫一個正麵抗戰的東西,時間十分緊,我就投機取巧,把十集“捕風者”劇本改成一部中篇小說,發了。在改寫過程中,這個故事被《聖經》的故事照亮,依稀照出《風聲》的影子了。我家族裏有信基督的遺風,我雖不是基督徒,但確實經常看《聖經》,對《聖經》的故事是了解的。《聖經》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記述的是一個人,即耶穌的生平故事。四福音書各自為營,有同有異,既衝突又補漏,給了我創作《風聲》的靈感。《風聲》是“一事三說”:共產黨說,國民黨說,作者說。所以,要論一事多說的源頭,不在《羅生門》,在《聖經》。

囉嗦這麼多,我大致把《風聲》的寫作經過交代出來了。

何平:這些盤根錯節的寫作秘道,你不說沒人能看清楚。這也提醒包括我在內的所謂專業讀者,對一個作家個人寫作史,或者說寫作邏輯的複原和再現,不能單單依賴作品發表的時間和刊物等這些表麵信息。作家的寫作,從獲得靈感到最後瓜熟蒂落是個相當漫長的生長過程。同時我發現,《風聲》的寫作過程其實很像《解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述同一個故事。你好像很享受這種近乎遊戲的快樂。

麥家:我喜歡對一個故事顛三倒四地寫。我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值得我們去寫,但知道一個好故事值得我們反複寫。好小說都是改出來的,我迷信這個。《風聲》也是這樣改出來的,它從最早的《地下的天空》出發,挨了一刀又一刀,除了心髒,其他都換完了。這個過程一點不遊戲,而是充滿挑戰。

恐懼是我寫作的神秘力量

何平:再說《風聲》的發表吧,好像爭了一個第一。據我所知,《人民文學》以前不發長篇小說的,你當時怎麼會把它投給一個不發表長篇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