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讀書如同進食,要會玩味,特別是那些精品之作,你會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有“味”的。其實,古人早就有“書味”之說了。如宋代李淑說:“詩書味之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清代詩人袁枚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說:“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著名的“三味書屋”就出自李淑的《邯鄲書目》一書。可見,無論讀者、作者,都希望讀出書中的“味”。為此,台灣著名華文文學大師王鼎均寫有一本書,書名就叫《書滋味》。王鼎均以味道來品書鑒書,讀書猶如在品嚐美食,書也有書的滋味,這無疑是個精彩的比喻。如他說三毛是“苦而有味”,楊牧是“鹹而有味”;如說朱天心、朱天文姊妹是“大朱如橘,小朱如橙”,魯迅與張天翼“讀前者如吃核桃,讀後者如嗑瓜子”;如說“楊絳熬過大劫大難,猶能寫出五味調和的《幹校六記》,非人人可及”。何止如此?英國作家喬治·吉辛更能嗅出書的“氣味”來,他說:“我對自己每一本書的氣味都很熟悉,我隻要把鼻子湊近這些書,它們那散發出來的書味就立刻勾起我對往事的種種回憶。”
說到這兒,我又想起一本書中講的故事:有一天,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走在路上,偶遇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她麵黃肌瘦,餓得走不動了,坐在路旁。富蘭克林見老婦人實在可憐,便把自己準備路上吃的僅有的一塊麵包取出來送給她。老婦人感激萬分,但看到富蘭克林好像也並不富裕,便推托著說:“還是留著您自己吃吧!”“您吃吧,我包裏還有呢。”富蘭克林一邊說,一邊拍著裝滿書籍的背包。老婦人隻見富蘭克林從包裏取出一本書,讀了起來,便說:“您怎麼不吃麵包啊?”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讀書的味道比麵包可好多了!”說完,又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為什麼人們常說“書香”和“書味”?我想,或許正是因為讀書是一種愉悅、一種溝通、一種享受吧!
我覺得,讀書如同進食,要會玩味,特別是那些精品之作,你會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有“味”的。其實,古人早就有“書味”之說了。如宋代李淑說:“詩書味之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清代詩人袁枚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說:“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著名的“三味書屋”就出自李淑的《邯鄲書目》一書。可見,無論讀者、作者,都希望讀出書中的“味”。為此,台灣著名華文文學大師王鼎均寫有一本書,書名就叫《書滋味》。王鼎均以味道來品書鑒書,讀書猶如在品嚐美食,書也有書的滋味,這無疑是個精彩的比喻。如他說三毛是“苦而有味”,楊牧是“鹹而有味”;如說朱天心、朱天文姊妹是“大朱如橘,小朱如橙”,魯迅與張天翼“讀前者如吃核桃,讀後者如嗑瓜子”;如說“楊絳熬過大劫大難,猶能寫出五味調和的《幹校六記》,非人人可及”。何止如此?英國作家喬治·吉辛更能嗅出書的“氣味”來,他說:“我對自己每一本書的氣味都很熟悉,我隻要把鼻子湊近這些書,它們那散發出來的書味就立刻勾起我對往事的種種回憶。”
說到這兒,我又想起一本書中講的故事:有一天,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走在路上,偶遇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她麵黃肌瘦,餓得走不動了,坐在路旁。富蘭克林見老婦人實在可憐,便把自己準備路上吃的僅有的一塊麵包取出來送給她。老婦人感激萬分,但看到富蘭克林好像也並不富裕,便推托著說:“還是留著您自己吃吧!”“您吃吧,我包裏還有呢。”富蘭克林一邊說,一邊拍著裝滿書籍的背包。老婦人隻見富蘭克林從包裏取出一本書,讀了起來,便說:“您怎麼不吃麵包啊?”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讀書的味道比麵包可好多了!”說完,又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為什麼人們常說“書香”和“書味”?我想,或許正是因為讀書是一種愉悅、一種溝通、一種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