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第一次參加禪修之後,我每天都會冥想兩個小時,每年也會參加一兩個月的禪修課程。這不是逃離現實,而是接觸現實。因為這樣一來,我每天至少有兩個小時能真正觀察現實,另外22個小時則是被電子郵件、推文和可愛的小狗短片淹沒。如果不是憑借禪修帶給我的專注力和清晰的眼界,我不可能寫出《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至少對我而言,冥想與科學研究並不衝突。特別是要了解人類心智的時候,冥想就是另外一種重要的科學工具。
大腦與心智的奧秘
科學之所以很難解開心智的奧秘,很大程度是因為缺少有效的工具。包括科學家在內,許多人都把心智與大腦混為一談,但兩者其實非常不同。大腦是由神經元、突觸和生化物質組成的實體網絡組織,心智則是痛苦、愉快、愛和憤怒等主觀體驗的流動。生物學家認為是大腦產生了心智,是數十億神經元的生化反應產生了愛和痛苦之類的體驗。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完全無法解釋心智是如何從大腦裏出現的。為什麼數十億神經元以某種模式發射電子信號,我會感覺到疼痛,而以另一種模式發射,我會感覺到愛?對此我們毫無頭緒。所以,就算心智確實是在大腦中出現,至少在目前,研究心智和研究大腦仍然完全是兩回事。
依靠顯微鏡、腦部掃描儀和運算能力強大的計算機,大腦研究正突飛猛進。然而,利用這些設備我們並不能看到心智。這些設備能讓我們監測大腦中的生化和電子活動,但無法讓我們碰觸到與這些活動相關的主觀體驗。時至2018年,我唯一能夠直接接觸的仍然隻有自己的心智。如果想知道其他人有何體驗,隻能根據各種二手資料,但這其中會有各種局限和歪曲。
當然,我們可以收集關於許多人的二手資料,再用統計方法找出重複出現的模式。利用這些方法,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不僅比過去更了解心智,而且改善甚至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然而,光靠二手資料還是不能完成突破。科學上如果想研究某個特定現象,最好能夠直接觀察。比如,雖然人類學家大量使用二手數據,但如果真想了解薩摩亞(Samoa)文化,遲早還是得打包行李,親自走一趟。
光是到了薩摩亞還不夠。如果隻是當背包客去薩摩亞旅行、寫寫博客,並不算是人類學科學研究,因為絕大多數背包客並不具備必要的研究工具,也未受過必要的研究訓練。很多時候,他們的觀察漫無章法,而且帶有偏見。想成為值得信賴的人類學家,就得學習如何擺脫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偏見,用係統的客觀方式觀察人類文化。這就是人類學專業要教的內容,也是拉近不同文化的距離,人類學家的角色會如此重要的原因。
然而,有關心智的科學研究很少遵照這種人類學的模式。人類學家常常是親身前往遙遠的島嶼和神秘的國度,再回來報告自己的訪查結果;研究心智的學者卻很少這樣親身前往心智的國度。原因在於,我們唯一能直接觀察到的隻有自己的心智。不帶偏見地觀察薩摩亞文化已經是件難事,想要客觀觀察自己的心智則更為困難。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今日的人類學家已經擁有許多強大的研究程序,用來做到客觀觀察。但相較之下,研究心智的學者雖然也有許多工具可以用來收集和分析二手資料,但要直接觀察人類的心智,根本就是隔靴搔癢。
我們既然沒有直接觀察心智的現代方法,不妨嚐試一下前現代化文化發展出的一些工具。有些古代文化對於心智研究早有關注,而且依靠的不是二手數據,而是有係統地訓練如何觀察自己的心智。過去發展出的這些方法,現在都歸在“冥想”這一大類。雖然現在講到冥想,常常是與宗教和神秘主義有關,但原則上,冥想就是直接觀察自己心智的另一種方法。確實,許多宗教都在廣泛應用各種冥想的技巧,但並不代表冥想就一定與宗教有關。這就像許多宗教也會廣泛讀書,但並不代表讀書就是一種宗教習俗。
幾千年來,人類已經發展出幾百種冥想技巧,原則和效果也各不相同。我自己隻試過“內觀”這一種,因此也隻有資格談談這一種。和許多其他冥想技巧一樣,內觀據說也是由佛陀在古印度發現的。幾個世紀以來,許多理論和故事都號稱源自佛陀,但往往並無根據。即使不相信這些故事,也不影響冥想。教我內觀的戈恩卡老師,走的就是非常實際的路線,他會不斷告訴學生:觀察心智的時候,必須拋開所有二手信息、宗教教條和哲學猜想,一心專注於自己的體驗和真正遇到的各種現實。每天都有許多學生去找他,希望得到指引、得到問題的解答。他房間門口寫著:“不要討論理論或哲學,請把問題集中在與你實際修行相關的事情上。”
所謂實際修行,就是要運用係統、持續及客觀的方式,觀察身體的感覺以及心智對這些感覺的反應,據此找出心智的基本模式。有些人會用冥想來追求幸福和狂喜之類的特殊體驗。但事實上,意識是宇宙最大的謎團,就算是冷熱或癢麻之類最一般的感覺,也和心醉神迷或宇宙合一之類的感覺同樣神秘。內觀禪修者都會被告誡,千萬不要想追求什麼特殊的體驗,而是要專注於了解自己心智的真實狀況,不論這個狀況為何。
近年來,研究心智和大腦的學者對於冥想技巧越來越感興趣,但多半隻是間接使用這種工具。[2]sup>一般來說,科學家做研究的時候並不是自己冥想,而是請有經驗的冥想者來到實驗室,在他們的頭上接上電極感應,再請他們開始冥想,科學家來觀察冥想所產生的大腦活動。雖然這也能告訴我們許多關於大腦的有趣信息,但如果實驗目標是要了解心智,就抓錯了重點。這種做法,就像是想要通過觀察石頭來了解物質結構,一個人本來是用放大鏡來觀察,而你給他一台顯微鏡,並告訴他說:“試試這個,可以讓你看得更清楚。”他接過顯微鏡之後,拿起自己信賴已久的放大鏡,開始仔細觀察這台顯微鏡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冥想就是一種工具,讓你直接觀察自己的心智,如果不是自己去冥想,而是觀察別人冥想時的腦電活動,其實並沒有真正發揮冥想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