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曾以七律體寫了《秋日漫興》八首及《秋感八首》,顯然為步武杜甫《秋興八首》之作。其《秋感八首》回顧一生遭際,概括了她所度過的人間歲月,也概括了她所身曆的曆史滄桑。從最後一首中“遼海三看雁往來”句,可知寫這組詩時,她出塞已三年。其寫法與杜甫《秋興八首》基本相似,由此時此地寫到異時異地,從而展開了一幅生活圖卷、曆史圖卷。全組詩以“弦上曾聞《出塞》歌,征輪誰意此生過”兩句發端。前兩首敘寫在塞外的生活和心情;第三首憶念崇禎年間在北京寓所中所過的那段歲月,詩中“鳳池文史尚從容”及“妝罷開簾見曉峰”諸句,可與陳之遴《拙政園詩餘序》中“時史席多暇”及“望西山雲物”諸語相印證;第四首追述北京城破事,以“龍歸鳳去須臾事,紫禁沉沉漏未殘”等句哀悼明思宗之自縊;第五首寫在南京曇花一現的弘光朝,以“金蓮香動佳人步,《玉樹》花生狎客箋”諷刺弘光帝及一批朝臣的荒淫腐朽,以“石頭城下寒江水,嗚咽東流自歲年”的結語抒發詩人的感慨;第六、第七首則分別回憶她一生中魂牽夢縈的早年在蘇州、杭州的生活;第八首與第一、二兩首,首尾呼應,仍回到眼前的現實。這組詩是她的精心之作,可視作她一生的總結。
舊柳濃耶,新蒲放也,依然風景吳閶。去年今午,何處把霞觴。贏得殘箋剩管,猶吟泛、幾曲回塘。傷心事,飛來雙燕,絮語訴斜陽。石榴,花下飲,吊花珠淚,還倩花藏。過一番令節,如度星霜。向晚竹窗蕭瑟,淒淒雨、先試秋涼,難回想,彩絲艾虎,少小事微茫。
——《滿庭芳》
這首《滿庭芳》,作於本應是家人團聚的端午節,節日裏風景依舊,柳依然是江南的柳,舊柳早已濃綠萬千,但是在徐燦的眼裏卻黯然失色。身世像秋雨那樣淒涼,於是徐燦一下子便隨著那淒清的冷雨回到童年的美好時光,小時候“彩絲艾虎”的往事,是會被放在記憶中,終身難以忘懷的。她的很多懷舊詩就是這樣,淡淡地描摹著記憶中年少時的場景,細細地用筆勾勒出來,那平淡的場景似乎並沒有什麼特色,和千千萬萬的家庭所度過的端午節一樣,因為太過於平常,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濃濃的情意,也就不容易被人察覺出來。撫今追昔是最令人傷懷的,孩提時的生活有多麼難忘,和現實生活形成的強烈對比更讓人感傷。夢裏的江南再美,也是回不去的過往,現實的人生才是真正要麵對的。
在清康熙五年(1666年)陳之遴死前,徐燦與他煢煢相守,還不時聊以詩篇共同抒寫愁懷,消磨歲月。對照兩人詩集,有不少同題之作。陳之遴死了,“諸子亦皆沒”,她的生活之孤獨痛苦,實令人難以想像,看來她已萬念俱灰,連作詩的心情也沒有了。在《拙政園詩集》中,似乎沒有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後,她在塞外所作的詩篇。在《詩集》卷尾則有兩首似乎為她暮年南歸後所寫的題作《感舊》的七絕:
徐燦曾以七律體寫了《秋日漫興》八首及《秋感八首》,顯然為步武杜甫《秋興八首》之作。其《秋感八首》回顧一生遭際,概括了她所度過的人間歲月,也概括了她所身曆的曆史滄桑。從最後一首中“遼海三看雁往來”句,可知寫這組詩時,她出塞已三年。其寫法與杜甫《秋興八首》基本相似,由此時此地寫到異時異地,從而展開了一幅生活圖卷、曆史圖卷。全組詩以“弦上曾聞《出塞》歌,征輪誰意此生過”兩句發端。前兩首敘寫在塞外的生活和心情;第三首憶念崇禎年間在北京寓所中所過的那段歲月,詩中“鳳池文史尚從容”及“妝罷開簾見曉峰”諸句,可與陳之遴《拙政園詩餘序》中“時史席多暇”及“望西山雲物”諸語相印證;第四首追述北京城破事,以“龍歸鳳去須臾事,紫禁沉沉漏未殘”等句哀悼明思宗之自縊;第五首寫在南京曇花一現的弘光朝,以“金蓮香動佳人步,《玉樹》花生狎客箋”諷刺弘光帝及一批朝臣的荒淫腐朽,以“石頭城下寒江水,嗚咽東流自歲年”的結語抒發詩人的感慨;第六、第七首則分別回憶她一生中魂牽夢縈的早年在蘇州、杭州的生活;第八首與第一、二兩首,首尾呼應,仍回到眼前的現實。這組詩是她的精心之作,可視作她一生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