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賽馬、飆車、吸毒,承認愛一個男人隻能持續“三或四年”,與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有著不同尋常的友誼並且曾將總統拒之門外……這是一個公眾心目中所熟知的薩岡形象。她在文字中所體現出的叛逆、暴烈和激情,也被認為最能代表她個人的風格。
但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不一樣的薩岡,她隱藏在那個被希拉克稱做“為我們國家女性地位的改善作出傑出貢獻的作家”背後,她膽怯、憂傷、安靜,完全是另一個薩岡的反麵體。就個人閱讀趣味而言,我無疑是喜歡後者的。於是,閱讀《我心猶同》的過程,也成為尋找一個安靜的薩岡的過程。
這樣的篇章占了《我心猶同》大約一半的篇幅。在《慢悠悠的卡雅爾克小鎮》中,薩岡播放“幻燈片”式地敘述了她4歲、6歲、8歲、10歲時的童年經曆,每段描寫隻有兩三句二三十個字,而且跳躍性地選擇了以“兩年”為一個單位來寫,這種躲避和閃爍其詞,也許正驗證了她在文章開篇所作的解釋:“談論女作家的家鄉是很危險的……作家們通常都會被自己童年的記憶感動得流淚,他們喪失了羞恥心和幽默感,容易把自己說成是孤僻的、敏感的、挑剔的、自閉的、暴力的、脆弱的……”但在這篇文章不可避免地談到自己的童年時,薩岡還是和大多數作家一樣,換上了柔軟的麵孔,沉浸到傍晚6點之後的夜色,看那些偶爾躺在身邊的狗,一輛外地牌照的汽車駛過馬路,路燈開始亮了,蝙蝠開始不間斷地滑翔……我們看到了比“那年夏天,我十七歲,無憂無慮,沉浸於幸福之中”更早的薩岡。
在《告別信》中看到的薩岡,是一個為愛情所傷的普通小女人,她的驕傲隻存在於文末的一句承諾,“我再也不想見到你”,而在這句之前,則是對和一個男人認識時的回憶和表達對他的愛憐,這樣的表達同樣具有薩岡風格:“你們是那麼傻。你們,男人,實在讓人憐惜!”在《情書,麻煩的情書》中看到的薩岡,是一個站在局外人角度,用冷靜又不乏悲憫的口吻,對喬治·桑與阿爾弗萊德·繆塞這對戀人之間感情的解讀。但我最喜歡出現在《逃學的樂土》中的薩岡,在這篇短文裏,她講述了自己16歲時和一個50歲男人在塞納河邊相遇的故事,在固定的一段時間裏,他們談論寫作、生活、愛情和家庭,她在他麵前臉紅、忘記上課時間,身不由己地來看他,把他當作“也許是我唯一的朋友”……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台灣作家三毛。
薩岡的憂愁曾是青春的標誌,她影響過整整一代人。但我相信,無論讀沒讀過薩岡,現在的年輕少女都還有著薩岡式的憂愁和叛逆。她們的青春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她們的情懷仍然為詩歌和愛情所充滿,所謂叛逆一麵,不過是她們表現出來給這個世界看的樣子,抑或是她們尋找童年情感缺失的一種形式。對於安靜的薩岡的發現,也許有助於重新評價這位被定義為“特立獨行”的作家。
向巴爾紮克學習風雅
《風雅生活論》是法國文學巨匠巴爾紮克的一部短篇論文合集,通過閱讀它,才認識到這位一生創作了91部小說的作家,寫起論文來是如此暢快淋漓。一位巴爾紮克研究者在為本書撰寫的導言寫道,青年時代的巴爾紮克就有針對社會生活的生理、心理疾病撰寫理論文章的雄心,早在20歲露頭時,就定下了四部描寫公共道德、科學觀察、諷刺批評的寫作計劃,隻可惜,這位忙於寫小說賺稿費還債的家夥隻完成了其中一部——《婚姻生理學》。《風雅生活論》是另外一部《風雅生活全論》的組成部分,全書還未完成,便被心急的出版商拚上另外一篇隨筆《步態論》出版了。
國內出版的《風雅生活論》,共收有三篇文章:《風雅生活論》《步態論》《現代興奮劑論》。這其中,占了大部分篇幅的《風雅生活論》,寫得相當風趣、幽默,同時不乏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這本書的風格,大致相當於美國作家保羅·福塞爾寫過的《格調》,後者在中國出版後風靡一時,成為中國第一批中產階級的生活指南和精神營養品。喜歡過《格調》的讀者,大可以再來翻翻這本《風雅生活論》——“溫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善意的惡毒”,是兩書具備的相同特征。
巴爾紮克在《風雅生活論》中將現代人分成三個等級:“勞動者、思想者、有閑者”,並將這三個等級的人與“勞碌生活、藝術家生活、風雅生活”這三種生存狀態來進行比對,接下來,他滔滔不絕地講述,卻都是闡述這樣一個觀點:勞動者是絕對沒有風雅生活的,思想者的風雅生活是有限的,隻有有閑者才有可能過上真正的風雅生活——當然,這隻是我讀完文章後得到的印象,巴爾紮克在文章裏並沒有說得如此明確,他隻是用連續不斷的格言以及虛構的對話場景,來告訴大家(尤其是新貴們),如何過上簡單、整潔、和諧的風雅生活。
《風雅生活論》中,無論是巴爾紮克引用還是自創的關於風雅的格言,每一條都表達準確、簡單易懂,令我們這些對風雅這種事有點一知半解的人有恍然頓悟感。比如這幾條:“風雅生活,就其廣義而言,就是活躍休息的藝術”,風雅生活是“有趣味地花錢的藝術”,“風雅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讓手段隱而不見”……在這篇不完整的論文中,巴爾紮克重點就服裝和飾品對於風雅生活的重要性展開了敘述,在對如何根據一個人的著裝判斷他的職業進行細致的描述後,巴爾紮克依然用格言傳達了他對於著裝的觀點:“粗心大意的裝束是一種道德的自殺”,“服飾不僅指衣服,更是指著裝的方式”,“服飾絕不應該是一種奢侈”……坦白說,這本書對我的最大幫助是,讓我在早晨起床前開始為著裝躊躇上一兩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