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閻崇年算異端人物嗎?
他的節目收視率很高,他的書賣得很好,他在各地的粉絲眾多,豈止不算異端,稱之為主流一點也不為過。所以,這樁事件隻能說是一位主流人物說了幾句異端的話,所幸,衝上去以暴力方式表達看法的隻有一個年輕人。如果對待一個哪怕說了幾句錯話的人,有更多的人衝上去拳打腳踢,甚至像加爾文那樣假借信仰的名義對異端分子動以私刑,那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情。
文化精英的幼稚病
2007年,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徐晉如聯合其他高等院校共十名師生,先後於新浪博客和天涯論壇發表文章,呼籲“媒體應有良知不該炒作於丹”,聲稱“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這樣一篇充滿大話空話的“檄文”,本該像每天湧現出來的無數無聊無趣的帖子一樣,迅速被淹沒在比特海之中,但卻因為牽扯上了正在走紅的於丹以及人人皆可穿在身上的“文化”外衣,而成為熱點話題。
這次公開抵製於丹的行為,與年前的十博士抵製聖誕如出一轍,都以高校師生的麵孔集體亮相,都湊齊了“十”這個象征性的數字,都高喊著維護傳統文化的口號,當然,也都驚人一致地暴露了這個群體的幼稚病。白白痛心疾首了一番,對解決問題根本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頂多落個嘩眾取寵的名聲。
閱讀徐晉如在網絡上發表的這份“檄文”,可以找到兩個關鍵句子,分別是:“不應再對無良媒體人表示沉默”,“中國文化已經到了最危急關頭”。至於於丹為什麼會走紅,大眾為什麼會接受於丹,於丹的“危害”究竟體現在哪裏?徐晉如的文章重點顯然不在此處。通篇對“無良媒體”的“控訴”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憂心忡忡”,讓人感覺頭重腳輕、言非所言,“意淫”、“猥褻”、“閹割”、“死屍”等眾多帶有暴力色彩詞彙的運用,更令人匪夷所思:這幫人要麼別有用心,要麼就是幼稚無知得要命。
首先,將於丹走紅歸罪於“無良媒體人”的炒作是非常可笑的觀點,虧這些人還是對文化與傳播有所認識的博士、碩士。媒體麵對的是公眾,同時大眾媒體也是被一定商業化了的企業,他們選擇製作什麼節目、播出(出版)什麼內容、報道什麼人物,都是受眾選擇的結果,或者說是一種市場行為。這當中不排除有人為炒作的成分,但熱點人物出現的必然性,一定與社會需求有著密切的聯係點,炒作隻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白岩鬆說過“把一條狗放在中央電視台,讓它每天出鏡也會成為名狗”,但你真讓一條狗坐在《百家講壇》上試試?電視媒體造星有利益上的考慮,報刊與雜誌參與有深一層意義上的探討,這些疊加在一起,無疑的,於丹會成為獲益者,但能說那些買於丹的書的讀者就是受害者了嗎?徐晉如等對媒體的控訴毫無意義,倒是有些吃不到葡萄的酸味。
那麼,閻崇年算異端人物嗎?
他的節目收視率很高,他的書賣得很好,他在各地的粉絲眾多,豈止不算異端,稱之為主流一點也不為過。所以,這樁事件隻能說是一位主流人物說了幾句異端的話,所幸,衝上去以暴力方式表達看法的隻有一個年輕人。如果對待一個哪怕說了幾句錯話的人,有更多的人衝上去拳打腳踢,甚至像加爾文那樣假借信仰的名義對異端分子動以私刑,那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情。
文化精英的幼稚病
2007年,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徐晉如聯合其他高等院校共十名師生,先後於新浪博客和天涯論壇發表文章,呼籲“媒體應有良知不該炒作於丹”,聲稱“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這樣一篇充滿大話空話的“檄文”,本該像每天湧現出來的無數無聊無趣的帖子一樣,迅速被淹沒在比特海之中,但卻因為牽扯上了正在走紅的於丹以及人人皆可穿在身上的“文化”外衣,而成為熱點話題。
這次公開抵製於丹的行為,與年前的十博士抵製聖誕如出一轍,都以高校師生的麵孔集體亮相,都湊齊了“十”這個象征性的數字,都高喊著維護傳統文化的口號,當然,也都驚人一致地暴露了這個群體的幼稚病。白白痛心疾首了一番,對解決問題根本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頂多落個嘩眾取寵的名聲。
閱讀徐晉如在網絡上發表的這份“檄文”,可以找到兩個關鍵句子,分別是:“不應再對無良媒體人表示沉默”,“中國文化已經到了最危急關頭”。至於於丹為什麼會走紅,大眾為什麼會接受於丹,於丹的“危害”究竟體現在哪裏?徐晉如的文章重點顯然不在此處。通篇對“無良媒體”的“控訴”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憂心忡忡”,讓人感覺頭重腳輕、言非所言,“意淫”、“猥褻”、“閹割”、“死屍”等眾多帶有暴力色彩詞彙的運用,更令人匪夷所思:這幫人要麼別有用心,要麼就是幼稚無知得要命。
首先,將於丹走紅歸罪於“無良媒體人”的炒作是非常可笑的觀點,虧這些人還是對文化與傳播有所認識的博士、碩士。媒體麵對的是公眾,同時大眾媒體也是被一定商業化了的企業,他們選擇製作什麼節目、播出(出版)什麼內容、報道什麼人物,都是受眾選擇的結果,或者說是一種市場行為。這當中不排除有人為炒作的成分,但熱點人物出現的必然性,一定與社會需求有著密切的聯係點,炒作隻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白岩鬆說過“把一條狗放在中央電視台,讓它每天出鏡也會成為名狗”,但你真讓一條狗坐在《百家講壇》上試試?電視媒體造星有利益上的考慮,報刊與雜誌參與有深一層意義上的探討,這些疊加在一起,無疑的,於丹會成為獲益者,但能說那些買於丹的書的讀者就是受害者了嗎?徐晉如等對媒體的控訴毫無意義,倒是有些吃不到葡萄的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