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類似新聞,人們早已見怪不怪,與少林寺設CEO、開實業公司、辦文藝晚會等商業化、娛樂化行為相比,這些不過是花邊點綴。以往意味著清淨、虔誠、脫俗的少林寺,如今已經糅雜了諸多社會成分,時政、商業、娛樂、八卦、科技,等等,均能在少林寺身上找到對應點。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少林寺,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更加爭奪眼球的方式,頻繁地曝光於公眾麵前,並且為少林寺的執掌者而洋洋自得。隻是,大家還是從心底裏感受到有些什麼東西從少林寺中消失了。

消失的當然不是少林寺這三個字,這三個字更多地出現於商品、商標中,閃爍著商業的金光。消失的也不是少林寺的景觀,天然的景觀每年仍可為少林寺帶來高額的門票收入和香火錢。真正逐漸消失的,是少林寺最能引以為豪的少林精神、少林意誌。少林寺的“禪武合一”締造了少林獨一無二的“拳術、棍術和槍術”,而現在少林寺的“武商合一”卻在製造著“花招、噱頭和賣弄”。少林祖師達摩所開創的“靜慮深思、明心見性”禪宗教義,也漸漸地成為了紙上傳說。

曆史上的少林寺曾屢遭劫難,曆代僧人和有識之士,都曾發出過“還我少林”的呼號。現存於世的少林武術秘籍乃至一磚一瓦,都仍然是國之瑰寶,難道我們竟要史無前例地,不是為少林建築的被破壞,而是為少林精神的迷失而再次喊出“還我少林”嗎?

我們為什麼淡忘了端午節?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自2006年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07年作為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被國務院列為法定節日,和清明、中秋一樣,在節日當天放假一天。

可不得不承認的是,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在城市中,它已經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隻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蘊涵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的一場“端午節保衛戰”,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日,但“風波”過後,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日複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廂情願。

我們為什麼遺忘了端午節?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係。作為農業社會的產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內容,和農事活動密不可分。但隨著鄉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現代化,農村持續的城鎮化建設,農耕文明被工業文明取代就成了必然結果。城市中除了大廈就是街道,自然龍舟無處可劃,城市建築除了鋼筋就是水泥,防盜門沒有縫隙可以插艾草、掛菖蒲。這樣看來,吃粽子成為最便利、最快捷的過端午方式,倒是可以理解的了,而且這樣也符合城市的生活習俗和節奏,隻是這樣的端午節,我們過著,不覺得太缺少了一點什麼嗎?

對於類似新聞,人們早已見怪不怪,與少林寺設CEO、開實業公司、辦文藝晚會等商業化、娛樂化行為相比,這些不過是花邊點綴。以往意味著清淨、虔誠、脫俗的少林寺,如今已經糅雜了諸多社會成分,時政、商業、娛樂、八卦、科技,等等,均能在少林寺身上找到對應點。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少林寺,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更加爭奪眼球的方式,頻繁地曝光於公眾麵前,並且為少林寺的執掌者而洋洋自得。隻是,大家還是從心底裏感受到有些什麼東西從少林寺中消失了。

消失的當然不是少林寺這三個字,這三個字更多地出現於商品、商標中,閃爍著商業的金光。消失的也不是少林寺的景觀,天然的景觀每年仍可為少林寺帶來高額的門票收入和香火錢。真正逐漸消失的,是少林寺最能引以為豪的少林精神、少林意誌。少林寺的“禪武合一”締造了少林獨一無二的“拳術、棍術和槍術”,而現在少林寺的“武商合一”卻在製造著“花招、噱頭和賣弄”。少林祖師達摩所開創的“靜慮深思、明心見性”禪宗教義,也漸漸地成為了紙上傳說。

曆史上的少林寺曾屢遭劫難,曆代僧人和有識之士,都曾發出過“還我少林”的呼號。現存於世的少林武術秘籍乃至一磚一瓦,都仍然是國之瑰寶,難道我們竟要史無前例地,不是為少林建築的被破壞,而是為少林精神的迷失而再次喊出“還我少林”嗎?

我們為什麼淡忘了端午節?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自2006年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07年作為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被國務院列為法定節日,和清明、中秋一樣,在節日當天放假一天。

可不得不承認的是,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在城市中,它已經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隻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蘊涵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的一場“端午節保衛戰”,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日,但“風波”過後,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日複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廂情願。

我們為什麼遺忘了端午節?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係。作為農業社會的產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內容,和農事活動密不可分。但隨著鄉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現代化,農村持續的城鎮化建設,農耕文明被工業文明取代就成了必然結果。城市中除了大廈就是街道,自然龍舟無處可劃,城市建築除了鋼筋就是水泥,防盜門沒有縫隙可以插艾草、掛菖蒲。這樣看來,吃粽子成為最便利、最快捷的過端午方式,倒是可以理解的了,而且這樣也符合城市的生活習俗和節奏,隻是這樣的端午節,我們過著,不覺得太缺少了一點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