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路遙相比,賈平凹是幸運的,因為他還有機會來驗證,讓自己的個人品牌和新作融入網絡之中,繼續接受讀者的品評。但如果列出中國最後一批作家的寫作永遠不會受網絡影響的名單,賈平凹肯定會名列其中,他的博客受歡迎,並不代表他會看重這塊交流場所並決定為此改變自己。他已經專業寫作了20餘年,商州承載了他幾乎全部的情感,在傳統文學困境中的不斷突圍耗盡了他的心力,恐怕再也沒有力氣來迎合什麼新鮮和時尚的寫作方式。

路遙質樸的情感和開闊的視野,賈平凹流暢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都是傳統文學顯而易見的特征。也正是這些,曾經給我們的靈魂帶來震顫,曾經影響過我們的人生抉擇和對命運的看法。當網絡文學也漸漸過時,當互動影像被認為是文學的繼承者的時候,人們回過頭來,才發現曾經被認為落伍的傳統文學身上,竟然蘊藏著那麼明亮的閃光點——它的嚴謹和精致、深沉和厚重,在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垃圾文字的裹挾中依舊光芒四射。如果真的如有人所說“傳統文學已死”,那麼現在網民對於路遙的懷念以及對於賈平凹的追捧,難道是傳統文學的一次“回光返照”麼?我不覺得。與此相反,我倒是認為,這是讀者在對傳統文學進行一次集體的致敬,因為它曾經讓我們領略到文學巨大的魅力,它僅僅憑借文字便為我們開拓了一個寬闊無比的精神世界。而讓人們對傳統文學仍然抱有尊重之心的,還是路遙、賈平凹等這樣將傳統文學之美揮發到極致的作家們。不但不惶恐,於丹和易中天的表現用“坦然”來形容顯得更為確切一些。早有為數不少的嚴肅評論家將於、易列入了“學術超男”、“學術超女”、“學術明星”、“說評書的”、“文化奶媽”的行列。麵對這些帶有諷刺甚至侮辱意味的“名號”,於、易並沒有過於激烈的反應,這可能和他們對大眾傳媒的了解有關,也和他們對自身的審視有關,於丹、易中天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走紅模式,他們不過在這個各領風騷三五天的時代被潮流推到了浪尖上而已。任何書的暢銷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這也不再是一個以出身論英雄的時代,哪怕於丹、易中天持續熱下去,又有什麼不可以?所以大家不妨都坦然一些。

周國平的惶恐可能也是很多中國作家們的惶恐。文學黃金時代作家的明星待遇再也不會複現,目前,一個一線作家遠沒有一個三流明星得到的關注多。在這個文學家包括一切和文字有關的工作者都曾經備受推崇的古老國度,幾千年來積澱在文人身上的優越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憑借作家對於社會和時代的敏銳洞察,他們應該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可以安心於在被邊緣化的狀態下維持寫作的高貴姿態,但對同操此業者一時的“榮華富貴”卻沒有足夠的寬容和欣慰之心。

與路遙相比,賈平凹是幸運的,因為他還有機會來驗證,讓自己的個人品牌和新作融入網絡之中,繼續接受讀者的品評。但如果列出中國最後一批作家的寫作永遠不會受網絡影響的名單,賈平凹肯定會名列其中,他的博客受歡迎,並不代表他會看重這塊交流場所並決定為此改變自己。他已經專業寫作了20餘年,商州承載了他幾乎全部的情感,在傳統文學困境中的不斷突圍耗盡了他的心力,恐怕再也沒有力氣來迎合什麼新鮮和時尚的寫作方式。

路遙質樸的情感和開闊的視野,賈平凹流暢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都是傳統文學顯而易見的特征。也正是這些,曾經給我們的靈魂帶來震顫,曾經影響過我們的人生抉擇和對命運的看法。當網絡文學也漸漸過時,當互動影像被認為是文學的繼承者的時候,人們回過頭來,才發現曾經被認為落伍的傳統文學身上,竟然蘊藏著那麼明亮的閃光點——它的嚴謹和精致、深沉和厚重,在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垃圾文字的裹挾中依舊光芒四射。如果真的如有人所說“傳統文學已死”,那麼現在網民對於路遙的懷念以及對於賈平凹的追捧,難道是傳統文學的一次“回光返照”麼?我不覺得。與此相反,我倒是認為,這是讀者在對傳統文學進行一次集體的致敬,因為它曾經讓我們領略到文學巨大的魅力,它僅僅憑借文字便為我們開拓了一個寬闊無比的精神世界。而讓人們對傳統文學仍然抱有尊重之心的,還是路遙、賈平凹等這樣將傳統文學之美揮發到極致的作家們。不但不惶恐,於丹和易中天的表現用“坦然”來形容顯得更為確切一些。早有為數不少的嚴肅評論家將於、易列入了“學術超男”、“學術超女”、“學術明星”、“說評書的”、“文化奶媽”的行列。麵對這些帶有諷刺甚至侮辱意味的“名號”,於、易並沒有過於激烈的反應,這可能和他們對大眾傳媒的了解有關,也和他們對自身的審視有關,於丹、易中天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走紅模式,他們不過在這個各領風騷三五天的時代被潮流推到了浪尖上而已。任何書的暢銷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這也不再是一個以出身論英雄的時代,哪怕於丹、易中天持續熱下去,又有什麼不可以?所以大家不妨都坦然一些。

周國平的惶恐可能也是很多中國作家們的惶恐。文學黃金時代作家的明星待遇再也不會複現,目前,一個一線作家遠沒有一個三流明星得到的關注多。在這個文學家包括一切和文字有關的工作者都曾經備受推崇的古老國度,幾千年來積澱在文人身上的優越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憑借作家對於社會和時代的敏銳洞察,他們應該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可以安心於在被邊緣化的狀態下維持寫作的高貴姿態,但對同操此業者一時的“榮華富貴”卻沒有足夠的寬容和欣慰之心。

從身份上看,周國平和於、易同屬於文化圈,但從姿態上看,完全又不像一路人,所以,他們當中的交流空間和可能少之又少,或者說,讓一位嚴肅學者和通俗曆史的傳播者進行溝通,價值觀的不同很容易導致南轅北轍。周國平把於、易和國學的界限劃拉得清清楚楚,可檢討過自己數量繁多的重複出版嗎,為版稅著想,周國平和於、易殊途同歸。真為讀者著想,嚴肅學者少出一些書似乎貢獻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