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不管何時,為人處世還是低調些好,要學會掩其鋒芒,深藏不露。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真正的智者是低調處事,善於隱匿,深藏不露的人。
3.保持適當的距離
距離之美
學過書法的人,想必都被老師這樣提醒過:作品完成後,掛起來,退後幾步,站在一個合適的距離上仔細品味品味,這樣既可以看到作品的美,也能夠發現作品的醜。
欣賞藝術必須遵循藝術的規律,留下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就是藝術欣賞的規律之一。
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以一抹永恒的微笑征服了整個世界,但是,蒙娜麗莎的美,隻能在距離油畫兩三米外才能呈現,如果貼近來看,唯餘一堆皺巴巴、雜亂不堪的油彩;有人用顯微鏡來觀察研究,發現蒙娜麗莎幾乎沒有眉毛,於是得出沒有眉毛的女子最美麗的荒謬結論。
雄踞五嶽之首的泰山,那磅礴的氣勢要麼從山外仰望,要麼從山巔俯瞰,因為泰山的雄奇來自於她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來自於她的相對高度,真進了山中,那石、那樹、那景色和別的山川幾乎沒什麼異樣。
聞名世界的埃菲爾鐵塔,從遠處看蔚為壯觀、氣勢雄偉,可走近了看,無非是一堆鏽跡斑斑的鋼條加鉚釘。
藝術與生活是相通的。生活中,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人與人的交往,也都需要留下適當的空間。否則,你就會喪失生活的樂趣,甚至可能陷於盲目的苦痛而不能自拔。而巧妙地利用空間,則常常能獲得奇妙的藝術和商業效果。
印度的加娜廟,先前完全開放時,遊人不多,參觀者寥寥。後來關閉了一段時間,反而惹得許多人偷窺。於是和尚們大施遮掩之術,一道道屏風、一把把鎖,讓人覺得處處有玄機,於是遊人如織、觀者如雲,一時香火旺盛。
中國的園林以小巧玲瓏著稱,為了突破空間的局限,創造豐富的園景,藝術家和工匠們常常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遊客的視線,使人們一進園門隻是隱約地看到園景的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山池亭閣的全貌。比如蘇州留園,在園門人口處就先用漏窗,來強調園內的幽深曲折。園內的對景也隨著曲折的平麵,移步換景,依次展開。又在走廊兩側牆上開若幹個形狀優美的窗孔,把園內的景物剪接成一幅幅活潑優美的風景畫。這開開合合之問,早已將遊人引入了如真似幻的妙境。
再比如,歌曲中利用休止符號,文章中巧用標點符號,相聲、小品中適時抖出包袱,商品廣告往往隻說一半,另一半留在產品說明書中講解,而說明書又深埋在商品包裝內……
做人何嚐不是如此。
與人交往也要學會保持距離,這既是自尊,也是尊重他人的需要。畢竟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是有獨立要求的完整的個體。人們為了獲取自己的自由必須要有最起碼的生存空間。臥榻之側,不能容他人酣睡,否則,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為了爭取和捍衛這片自己的空間,個人之問會有矛盾和競爭,集團之間,民族、國家之間甚至會發生戰爭。所謂同行生嫉妒,兄弟鬩於牆,其實都是因為利益接近的結果。
保持距離,是一種技巧,更是一份智慧。
據《世說新語·任誕》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
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在常人的眼裏,王子猷的行為是瘋子的做法。大雪之夜,千裏訪友,而且已經到了家門前,無論如何是應該去拜見一下的。可他卻“造門不前而返”,這既是他的癲狂處,也是他的飄逸處。“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好一派智者的瀟灑風度!
呂安是三國時魏東平人,字仲愷,與嵇康是朋友。《晉書·嵇康傳》記載: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裏命駕,康友而善之。
敬佩一個人,就不遠千裏去看他。見到了他,心裏也就平衡了。過去的交通不便,能夠這樣做,不僅見出朋友情真,更見出古人對自己不薄,而且,朋友雖好,也不必朝夕相擾。這其中的辯證法,是樸素的,也是自然而率真的。
曾有這樣一則汽車尾部的廣告詞——
我知道你愛我,請保持一定距離!
所以,當我們與朋友、與同事、與家人、與情侶交往的時候,學會把握一個恰當的距離吧。
保持適當距離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說的就是零距離的尷尬,遊山玩水也好,其他也罷,莫不如此。一尊年代古老的佛雕,漆跡斑駁,蟲蝕點點,近看可能惡心得想吐,假以距離,那美可能心靈都為之震顫;反之,幾件玉雕的瓜果,近看或許玲瓏剔透,遠看,大概如一堆離腔的內髒。人際關係也一樣,不可以近距離體察,隻能在一定距離內感受。
一個“發小”、一個親友,大家有著親密的關係,為什麼往往對自己傷害最深?這問題大概是善良的人一生都難解的謎題,我本善良,所以自無答案,不過似乎有規避之法,那就是保持距離——距離產生美。
距離也不是誰賜予的,需要自己打拚爭取。反複做過一個夢,每個人都在畫自己的圈,當重疊時就有衝突,敗的一方不得已收縮,直到隻有立足之地……如此圈大的有後退的餘地,僅有立足之地的隻能處在不斷衝突之中。唯物論者認為,美是客觀物質世界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所產生的愉悅感,衝突會有美感嗎?應該不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