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去了解你的領導呢?一是從同事那裏了解領導的情況,不過應局限於易於公開了解的內容,如年齡、學曆、才幹、經曆等。另外,認識外單位的知情人也是信息來源。當然,初期的行為不可過分,否則,不僅會引起同事的警覺與反感,傳到領導那裏就更為不妥了。
還有一種了解領導的方法,那就是看他如何對待自己的朋友。戴爾·卡耐基曾說:“你知道一個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嗎?不是行政才能,不是傑出的智力,不是熱情,不是勇氣,不是幽默感,盡管它們每一項都必不可少。依我看,應該是交朋友的能力。說得更簡練些,就是看到人們最好的一麵的能力。”常言道:“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如果你的領導結交的都是高素質的朋友,那麼這位領導的品位肯定很高,對於下級來說就是值得信賴的人,可以與之建立超出上下級隸屬關係的友誼,可以將他視為事業上可靠的良師益友。
領導對待落難朋友的態度,也能看出其是否可交。亞科卡在其傳記中記述了他被福特解雇時的心情:“被解雇後我非常難過。我盼望有人打電話給我,跟我說,‘讓我們一起去喝杯咖啡吧!我對發生的事情感到非常難過。’但是我在公司的大多數朋友都拋棄了我,這是我一生當中遭受到的最大的打擊。”人倒黴時,就會產生悲涼傷感之情,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來自親人、朋友的理解、同情和友愛。如果這種時候拋棄落難的朋友,而這位朋友又不是因為原則性問題而遭難的,那麼這樣的人是絕不可以與之深交的。尤其是領導,本可以利用自己的能量幫助下級澄清問題、恢複名譽、落實政策,卻采取回避的態度,這是最讓人心寒的。
同時,你還可以從領導的個人愛好中對其進行深入的了解。某公司的劉經理,工作出色,尤其擅長對外談判。一日,隨老板外出洽談業務,幾個小時的旅途中,遠離公司大樓的老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開朗、隨和、健談、幽默,與辦公室裏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高深莫測的形象判若兩人。他與劉經理談文學、談藝術、談人生百態、談曆史風雲變幻……
劉經理發現,他們兩人的知識領域很接近,有很多共同語言,思想很容易溝通,在許多問題上都能達成共識……於是,劉經理對自己的老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愈發敬重這位領導了,同時,也從如何貼近領導、迎合領導上麵找到了突破口。
最後,了解領導對自己的期待、看領導是否重視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的領導可能會明確告訴你他很器重你,並告知他對你的期望目標,而有的領導可能就比較含蓄謹慎,隻是暗示你說:“好好幹,會有前途的”、“好好幹,我是不會埋沒人才的”、“我不會虧待你的”等類似的話語,不管采用什麼樣的方式,隻要領導對你形成某種期待,隻要他確實很器重你,就會為你創造相應的機會和條件,幫助並推動你的成長進步。了解這些,你跟領導相處起來就會更容易一些,你按照領導對你的期望提出要求,也會較容易地得到滿足。一旦領導對你寄予厚望,你就有了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也就可以為自己的前途好好設計一下了。
2.上下一定要分明
領導之所以是領導,就因為他的地位比你高、權力比你大。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權力決定了他必須享有較多的尊嚴。當這種尊嚴被破壞時,他會覺得自己的身份感喪失了。
人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被剝奪身份的滋味兒很不好受,人會本能地產生厭惡、反抗的情緒。作為一位領導者,當他帶著這樣的心情站在你麵前時就慘了!
因此,與領導者相處時,必須時刻做到上下分明。
但是,有的人就有一種登鼻子上臉的毛病。一旦跟自己的領導熟悉之後,就會有“這麼做也沒有關係”的上下不分心態,這樣很容易讓領導認為“這家夥是個不值得信任的人”。一旦被烙上這個烙印,將會是個人信用的最大損失。
上下分明首要之務就是認清上下關係。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上下差別要體現在日常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當中:在走廊上與上司擦肩而過時,稍停一下和上司打個招呼;在上樓梯的時候遇見上司從上麵下來,在下麵的台階上暫停等候,等和上司打過招呼之後再繼續上樓。
上下關係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言辭的使用。現在的年輕人常會像對待朋友一樣地對待自己的上司。
“喂!李經理,總裁有事找你!”
這種口氣是很不合適的。
“李經理,總裁請你過去一下。”
這才像個樣子。記住,“喂”這一類輕佻的招呼是不可以對上司使用的。
此外,回答領導的問話時一定要慎重。換言之,不可以語意含混地回答“喔”或“嗯”,即使是挨批也不可忿忿不平的頂嘴。對自己的上司,你不可能事事據理力爭。對於自己的老板的某些指示、某些命令,由於主觀理解上的偏差而得不到很好地實施,而你卻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在這樣情況下,上司、長輩、老板、領導對你批評和指責是很正常的,不要急於辯解,認為自己無比委屈,其實錯誤就在你的身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尊老、尊上服從的習慣,許多人都是在忍讓和服從了多少年以後,由小媳婦熬成婆的。在這之前,他們不知道忍了多少回,從這方麵一想,你就容易忍耐了。下麵,讓我們來看看張華的經曆。
張華所在的公司規模不大。由於他勤奮與努力,領導對他委以重任。誰知,一件小事卻讓這一切前功盡棄。
第二天要開會,頭天晚上張華熬夜趕寫重要報告。第二天開會前15分鍾,他才趕到寫字樓,開會時筆記本電腦又出了毛病。最終電腦被修複了,報告也效果良好,不過,比原定時間晚了一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