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孝莊說:三藩不削,吃窮大清 第1章(1 / 2)

第十三卷 孝莊說:三藩不削,吃窮大清 第1章

扳倒權臣鼇拜之後,年輕的康熙帝把近期應解決的三件國家大事定為:“漕運、河務、三藩”。

康熙把自己的個人計劃,興致勃勃地拿去請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後過目。

孝莊太皇太後的評價是:好。有靜氣。不過,孝莊覺得在康熙帝給自己規定的三大政務之中,任務最艱巨者,應該是削減三藩。孝莊太皇太後對於這個話題最為關心。於是,她跟皇孫玄燁認真地討論了三藩的問題。

本書之前的章節我們已講過,“三藩”是清朝分封的三個異姓王: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朝廷雖然基本上統一了中國,但所占領地區的局勢並未完全平息下來,雲南還有李定國以及地方土司勢力的敵對行動,閩粵鄭成功海上武裝集團的實力依然雄厚。鑒於這種情勢,三漢王留鎮南方岩疆,並且把“賜土、郡國、臨民、治事、領兵”五大事權中的諸多便利,拱手相送給三藩王。這對於當初的清中央政府來講,也確有情非得已之處。

當時,三藩王勢力波及的範圍,約相當於現代一個西班牙加上法國的總麵積。

三藩王中,勢力最大的,便是平西王吳三桂。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扶吳三桂坐上了“雲南王”的寶座。賦予總管雲南文武軍民、

吳三桂畫像

兵馬錢糧一切事務的權力。並有權黜陟雲南將吏,甚至於總督、巡撫也得“聽王節製”。有一個數據,說明順治帝當年對於吳三桂的偏愛。順治十七年,國家正賦的總收入為875萬銀兩,可是,中央在這一年調撥雲南一省的軍政開支,竟然高達900多萬銀兩。這就奇怪了,國家傾全部的財力,竟然不能滿足吳三桂一省的開支。這樣,吳三桂的權勢,在後順治的過渡時期,便達到了令一般官員聞風懾伏的程度。

當時,吳三桂除了國家的巨額財政撥款,另外還享有在雲貴等地增設地方稅種、自收自用的財政特權。如此,吳三桂便在山高皇帝遠的雲貴高地肆意地增設稅種,敲骨吸髓地盤剝百姓,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廣征關市榷稅、鹽井、金礦、銅山之利”。他又利用掌握銅礦的便利,向朝廷請求鑄造“西錢”,其後,“西錢”廣泛地流通於南方數省之中,這令他不僅控製了雲南的經濟命脈,在南方的省份中也影響甚大。圈占土地、掠賣人口這項營生,吳三桂則是從滿族人那兒學過來的。時人在《漫遊紀略·楚遊》中講到吳三桂的恃財淩勢時,就講:“三桂之所部,視三藩為眾。平滇後,收諸降將,兵益強。滇池固僻饒,三桂厚自封殖,席黔國(公)莊田之利,又滅水西安氏,獲其累世財寶無算。諸奴客以言利進,商賈偏於海內,遠至迤西,徼外珍寶充牣,富於天室,園囿聲伎之盛,僭侈踰禁中矣。”確實有一種財勢欺國的派頭了。

另外,吳三桂的人事行政之權,也大到了嚇人的程度。當時,有一項吳三桂獨家專享的人事權叫“西選”:“所轄文武將吏,選用自擅”“並屢引京朝官,各省將吏,用以自佐”。這就使得吳三桂有機會網羅到許多人才。並且,吳三桂又是舍得花錢收買人心的,這就使得他的關係網人影冉冉地擴散到了朝廷的內外。當時,有人誇張地形容吳三桂的權勢“水陸衝要,遍置私人,各省提鎮,多其心腹。子為額駙,朝政纖悉,旦夕飛報”,“挾邊防以自重”。

吳三桂的兵力十分峻整。一開始僅分為兩大塊:八旗兵與綠營兵。吳三桂在漢軍八旗中為漢軍正黃旗,設左右兩旗,旗兵有53個佐領,一牛錄約200個兵,這裏就是萬餘精銳了。綠營兵則有忠勇營、義勇營、援剿四鎮總兵三大塊組成,合計2.4萬人。這其中的忠勇營五將:馬寶、李如碧、高起隆、劉之複、塔新策;義勇營五將: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聖、楊威;援剿四鎮總兵:馬寧、沈應時、王輔臣、楊武等驍勇悍將俱是令康熙帝大為頭痛的天罡星下凡。另外還有戰鬥力稍差一點的雲南七鎮總兵以及一些投誠兵。其兵力總數在7 萬以上。此外,像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等人,俱是他剖腹瀝肝的心腹舊部。吳三桂令旗所到之處,真的有一種車騎如雲、旌旗蔽天、馳擊若飛、不避陵壑的氣勢!

這時的吳三桂雖說是牛氣衝天,可是,從吳三桂的本意來講,他仍然對於大清保持著一種肅然增敬。他已經老了,年近60,年輕時的一切雄心壯誌俱已化為平畦曲澗的一種雞聲人語。兒子吳應熊在京城搞上一個皇家女之後,似乎也沒有什麼大的誌氣,隻想安安分分地過自己的夫妻眷愛的日子。所以,一開始的吳三桂或許真的沒有產生過跟朝廷對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