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孝莊說:三藩不削,吃窮大清 第2章(2 / 3)

但是,康熙帝依然是躍躍欲試的。他向孝莊太皇太後表示:他不想養癰成患。他就是想看看吳三桂到底有啥能耐。

康熙帝最後這一句話把孝莊太皇太後逗笑了。孝莊說:行,皇祖母還是那句話,隻要咱的玄燁有大決心、大能力,皇祖母便支持你。咱接下來還就陪著吳三桂一起玩一把這“三藩盡撤”的遊戲。吳三桂若是老實聽話的,這是避免再度擾民動財的好事兒。若是吳三桂掣肘生變,想跟咱搞武裝鬥爭,那也沒什麼大不了。膿包熟了,總是要破的。咱大清朝的曆史,原本就是一部武裝鬥爭的曆史。跟咱大清玩武裝鬥爭?他吳三桂差遠了。咱舉全國之力跟吳三桂角鬥。咱隻要守住了江南這個財賦之源。吳三桂的本錢很小,他頂多隻能耗上一個三年五載的。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大清!

孝莊太皇太後這一番話很煽情。康熙帝聽得熱血沸騰。

於是,在下一次召開的議政王大臣、大學士、九卿科道的高級幹部會議上,康熙帝便直截了當地宣布:其實,朕原本不想這麼早就放平西王回到遼東關外的。隻是,因為平西王“所奏情詞懇切”,他急於跟耿精忠、尚可喜兩位老夥計結伴兒一同回到關外去推九牌呢,朕隻得應承了平西王的強烈要求。你們下麵當差的,平西王在搬家的過程中,遇到什麼難事兒,大家一定要伸出熱情援助之手。平西王是咱大清朝的有功之臣,有關這一點,咱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記。

說完,康熙帝便派出禮部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傅達禮為欽差大臣,催促吳三桂趕緊從雲南搬走。

雖然,康熙帝跟孝莊太皇太後討論之時,曾經把三藩全撤可能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全考慮了一遍。但是,康熙帝的心裏仍然信心滿滿地認定吳三桂不敢反。康熙帝曾經頗為自負地跟明珠說:“料想吳三桂非比他人,受我國恩甚重,如果謀為不軌,豈有公主駙馬兩造滇南且不叛者乎?” 駙馬指的是吳三桂的獨生子吳應熊。康熙帝又跟身邊的心腹相互鼓勵說:“念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又三桂子、精忠諸弟皆宿衛京師,諒無能為變,特允其請,徙藩山海關外。”

因此,這一階段,康熙帝的備戰工作便相當毛糙。

吳三桂為愛妾興建的萬古樓

當時,吳三桂接到康熙帝的撤藩詔書之後,大為意外。吳三桂在繁星麗天的雲貴高原,過慣了稱王稱霸的日子,難免要產生一種“江山煙雲,皆在幾席之間”的錯覺。吳三桂曾經跟身邊的幕僚劉玄初矜誇:“朝廷終不奪我滇,益固根蒂,為不可拔。”劉健《庭聞錄》中也講他:“三桂挾封疆以重,張皇邊事,自負萬裏長城。鎮將欺督撫,三桂欺朝廷,懷藏弓烹狗之慮,深市權固位之念,重勞王師,傷財所不顧矣。”這吳三桂確實有點自以為是。

像吳三桂這一類梟雄,或者正如康熙帝所說,其時,已屆耳順之年,人壽有限,你不去動他,他或許真的會自娛自樂地老死於雲貴高原?但是,如果主子一去動他,他即疑慮主子在玩卸磨殺驢的鬼把戲了。如此,吳三桂決定鋌而走險。

不過,幫吳三桂下最後決心者,卻是順治年間受江南闈案牽累的方拱乾族人方光琛。當時,方光琛的舉人資格被朝廷拿掉之後,他便天涯浪跡到了雲南,並投入到吳三桂的顧問班子中做高參,一時頗為吳三桂所器重。康熙帝的撤藩命令到達平南王府之後,吳三桂幾天幾夜都不能安生睡覺。有時,他實在是心煩難耐,便幹脆夜半披衣而起,默默地坐在蔚然箐蔥的花亭之中,把自己的一生翻來覆去地仔細回想。有一次,是一個明月之夜。吳三桂喝令王府侍衛將自己乘慣的戰馬、披掛習慣的戰衣全部取出來,貫甲騎馬,徐步於中庭之間,良久,吳三桂終於自顧自憐地發出了一聲歎息:“老了!”這時,在一旁默默觀察了許久的方光琛,便從左廂房徐徐地踱步出來,他微笑著問吳三桂:“難道平西王真以為自己解甲歸田之後,可以回到遼東去做一個富家翁嗎?其他人可以,獨有平西王不可以。那是一個牢籠,隻要平西王一放下手中的權柄,那就要殺要剮聽憑別人的心願了。”

聽完方光琛這一席話,吳三桂的麵部表情愀然變色。於是,他決定起兵反清。《庭聞錄》中提到方光琛的後來結局時,乃說:“軍中多用光琛謀。吳世瑤敗,光琛亦就擒,磔於市。” 隻是,這時的方光琛,已經把平生所學全部奉獻給了平西王府,生死已無所謂,乃怡然受死。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吳三桂殺罷雲南巡撫朱國治,便以“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的名義,發布檄文:

(狡虜)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華冠裳,方知拒虎變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莫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複,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兢惕者,蓋三十年矣!

由此,聲稱將在甲寅年(1674年)正月元旦推奉朱三太子稱帝,並已移會耿精忠和鄭經,調兵360萬,直搗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