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吳三桂這個神馬帖子貼出後不久,時人就找出了吳三桂的違心之處。雲南府同知劉中憲當時即斥嗬吳三桂:“順治元年(1644年),若輩迎王師入關。十八年,又執永曆於緬甸。前明之亡,誰實為之。在明亡明,事清叛清,兩朝亂賊,天地不容。”吳三桂被罵得啞口無言,隻得說一個“殺”字。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是吳三桂預定的兵出雲南的日子。吳三桂鎧甲耀眼地立於全軍的前麵。這時的他,當然是躊躇滿誌的。吳三桂很早就聽說過李自成入北京城時,箭射正陽門的故事。這時候,吳三桂也想試一下自己的手氣。於是,62歲的吳三桂“揚鞭疾馳,發三矢皆中的。長槍、大劍、畫戟、雕戈羅列左右,每馳馬一回,即於馬上接一器運之,風馳雨驟,英武絕人。”實際上,吳三桂要測未來的運氣,隻需射三箭即行了。可是,吳三桂接下來卻像街頭雜耍戲班子似的,把槍戟刀劍,挨個又耍了一遍寶。一個62歲的糟老頭子了,這樣做有意思嗎?這隻能說明這時候吳三桂的心情,還沒有人家李自成當初進北京城時淡定呢。
不過,最初,吳三桂的近20萬大軍,進展可謂神速!
當時,貴州提督李本深首先響應吳三桂的起兵,貴州巡撫曹吉申、總兵王永清也隨之降附。於是,康熙十三年正月,吳軍開始兵分兩路。一路插向四川,一路兵鋒直指湖南。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吳之茂、譚宏等人,眼見得入川吳軍的一種軍旗飄揚、人騰馬歡之壯麗景象,覺得很好看呀,便也加入到了吳三桂的陣營。所以,這吳三桂的勢力,剛開始的時候,膨脹得比吹氣球還要快。當時,吳三桂就每天在馬背上坐著,顛簸來顛簸去地拚命往前趕路。吳軍一槍未放,西南雲貴川三省即全部歸附於吳三桂麾下。
從貴州出雲南的這一路吳軍,那簡直就是順治八年、九年間,李定國、孫可望大西軍兵出雲貴的曆史翻版!正史上說:“斯時京兵未出,諸道兵未集,地方處處無備。”“三桂乃長驅陷辰、沅、常德,直走荊江五千裏,無隻騎攔截。”這是康熙十三年三月間的事情。
常德、荊江一線,曾經是李定國、孫可望軍事集團,師老湖南的一個死穴。本次削藩之前,幸虧孝莊太皇太後提醒,康熙預先在此駐紮重兵予以提防。吳三桂洶湧澎湃的造反大軍,迎頭撞上了千年不壞的荊江大堤,發出了雷鳴般的轟響。不過,吳軍犀利無比的進攻勢頭再次在此被阻滯。吳、清兩支軍隊,就此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
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傳入北京後,朝廷最初的反應是震驚,莫衷一是。
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是不撤藩的倡力者,至此向康熙帝獻緩兵之計:把建議撤藩的明珠、莫洛、米思翰數顆人頭砍下來,寄給吳三桂,以此來換取與吳三桂之間的君臣諒解。這是走的西漢景帝“誅晁錯,清君側”的老路子。康熙帝一聽就知道是餿主意,他當時果斷地回答: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首先定下了與吳三桂開展武裝鬥爭的基本調子。
實際上,康熙十三年三月初九,兵部尚書王熙給康熙帝上的一個奏疏仍然是很有分量的。鑒於當時京城“種種流言,訛傳不止,奸謀百出,未易固防”的人心搖動局麵,王熙建議,非常時期必須采取非常之手段,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孫吳世霖等人迅速置於重典;這是消除內變根源,穩定京城人心的一個必要措施。康熙帝果斷地付諸實施。
當年,吳應熊、吳世霖諸人被殺的消息傳遞到吳軍時,吳三桂正在吃晚飯。他端起酒杯的手發抖。一杯酒全部潑倒在了飯桌上。他迅即大慟,暗中頗為失悔:自己上了想建功立業的胡國柱一夥人的大當了,乃鑄成騎虎難下的局麵。
在清廷這邊,其時,為了凸現出清政府決策層的一種大局在握的從容姿勢,孝莊太皇太後向康熙帝建議:皇帝應盡量多安排一些公開的造勢活動,以至向民間傳遞朝廷聰察強毅的平叛決心。為此,孝莊太皇太後讓康熙帝很張揚地陪同自己到景山去遊玩、拈香。孝莊還建議康熙帝在午門廣場,組織了一場規模很大的騎射比賽。當時,為了鼓勵參加表演將士們的積極性,孝莊太皇太後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購置了一批頗為豐厚的獎品,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孝莊太皇太後微笑著鼓勵康熙帝:別慌,玄燁,咱大清朝比這艱苦十倍的時局都熬過來了。眼下這一點困難算不了什麼。咱該幹啥還幹啥,天不會塌下來。隻要咱做主子的保持平靜自若的心態,下麵做臣子的,就會死心塌地地做事。熬過了這一段冱寒的時局,後來,便有太陽出來了。吳三桂終將消融在太陽的熱力之下。
如此,康熙帝的篤定沉穩,對於大局的安定以及帝國反擊戰的有序開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後來,清朝的官方文件為了表現康熙帝的高瞻遠矚,便處處為康熙帝濃妝潑墨地宣傳。例如,講康熙帝很早就教導大家:“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又說:“吳、尚等蓄彼凶謀已久,今若不及早圖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製之可也。”反正曆史永遠掌握在勝利者手中。清廷就是想處處凸顯出了康熙帝的天姿英豪,當時誰敢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