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孝莊說:三藩不削,吃窮大清 第3章(1 / 3)

第十三卷 孝莊說:三藩不削,吃窮大清 第3章

對於平藩之戰,實際上,孝莊太皇太後仍然沒有參與具體的戰役策劃過程。該年輕人承擔的責任,必須果斷地往他的肩上壓擔子,否則,年輕的一代永遠無法成才。孝莊太皇太後隻根據自己數十年的政治經驗,提了兩條可供參考的意見:

一個是當初洪承疇經略西南時,在長沙幕府慘淡經營數年之久,所采取的“剿撫並用”戰略。吳三桂跟李定國、孫可望的思路大抵相似,他們都隻能是天才的戰術家,而不可能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戰略家。吳三桂走的是李定國、孫可望從前走過的老路子,所以,曆史的經驗可供借鑒。另一個,則是具體的戰略運用。戰爭本來就是一場殘酷的肉搏。有時,你可能麵對來自多方麵的攻擊。但是,往往隻有主攻手發動的攻勢才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你不要奢望,一次便可以搞定來自各方麵的威脅。對於那些來自側翼的攻勢,當我們窮於對付之時,我們不妨先給他們一點胡蘿卜吃。對於前方那個致命的主攻手,我們才需要狠狠地掄起大棒。請記住,任何政治實際上都是利益的產物。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誰是我們現階段的敵人,誰是我們現階段的朋友?這個才是高明政治家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此,麵對紛亂的時局,你必須靜若處子,才能作出冷靜的判斷。

康熙帝對此心領神會。

於是,康熙帝便緊急叫停了關於廣東、福建兩王的“撤藩”令。

盡管這時候,靖南王耿精忠已經加入到吳三桂的軍事嘉年華派對之中去了,可是,知錯就改,這本來就是一代明君難得的風度。而實際上,康熙帝的叫停撤藩令,仍稱得上為一個亡羊補牢、猶未言晚的有力動作。

耿精忠造反後,在福州自命為總統兵馬大元帥,並開始著手向浙江與江西兩個方向用兵。東進浙江的是總兵曾養性,耿精忠叮囑他由溫州、台州一線摸索著向前擴展;這一路另有一支側翼部隊由都統馬九玉領著,他們分兵衝向金華、衢州兩座城市。西攻江西的部隊則由總兵白顯忠領隊,他們向江西的廣信、建昌、饒州方向滲入。這個階段,耿精忠的軍事收益雖然不錯,但這並不代表耿精忠的實力有多麼強勁。而是之前清廷在福建、廣東兩省的軍事布置,主要倚重於兩藩王,真正由朝廷直接派駐的可戰部隊並不多。如此,耿精忠在驟然勃起之下,方能做到暢通無阻。

吳三桂、耿精忠起兵後,相互吹捧了一段時間。過了不久,耿精忠即覺得沒味道了。耿精忠的誌向,是在八閩之地建立起一個獨立王國。而吳三桂不過是一杯遠水而已,解不了他的近渴。因此,耿精忠便把聯盟的注意力,轉移到在台灣海峽遊來蕩去的鄭經海上武裝集團。鄭經前一段時間為清政府的禁海措施所壓迫,許多貨物不能有效地流入大陸,經濟上的損失十分慘重,鄭經都快要被逼得發瘋了。如此,老對手耿精忠竟然擺出一種化敵為友的高姿態,邀請鄭經在浙江戰場上協同作戰。耿精忠開出的合作條件是,把漳州、泉州二府的地盤讓給鄭經。這對於鄭經而言,自然是我心歡暢的。

於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初一,鄭經在寶島台灣以南明永曆二十八年為年號,發布了一紙公文。鄭經誇口說:他已經在海峽對岸練成了百萬的鄭家軍精銳,大級別的攻擊型戰船也造好了數千艘。不久,他就可以“征帆北指,則燕齊可搗,遼海可跨。旋麾南向,則吳越可掇,閩粵可聯”。

鄭經領著馮錫範、劉國軒等一班將領,自海上迤邐而入廈門,耿精忠派出探子嚴密監視。偵察員回來向耿精忠彙報:“鄭經是一個大話精。他帶來的兵力不到一萬,戰船也沒有超過一百。”耿精忠心裏十分不爽,這哪裏是合作,分明是來摘漳州、泉州這兩隻大紅桃子來的嘛。這樣,耿精忠便反悔,他不想跟鄭經這樣的死人頭合作了。耿精忠重申在漳、泉兩州實行海禁:通知各沿海部隊,進入戰備警戒狀態,“寸板不許下海”,這就把興衝衝而來的鄭經置於了一種敵對狀態。

鄭經很生氣。鄭經生氣的結果,自然是掄圓了拳頭去痛毆耿精忠。這時,耿精忠得力的馬仔,全部被派到浙江、江西地麵去搶地盤了。鄭經的後續部隊卻源源不斷地從海峽對岸揚帆而來。耿精忠一時哪裏抵擋得住?很快,包括漳、泉兩州在內的潮州、思明州等大片沿海地盤,應聲落入鄭經的手中。鄭經也管不了那麼多了,立即手腳麻利地在那些地方征兵以及收糧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