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孝莊說:三藩不削,吃窮大清 第4章(1 / 3)

第十三卷 孝莊說:三藩不削,吃窮大清 第4章

下麵我們主要談一下平藩之戰中,康熙帝與吳三桂的軍事較量。

有人曾評價明末的三位出色戰將:孫傳庭、楊嗣昌、吳三桂,孫、楊是飽讀詩書的,因此以戰略思想聞名。隻有吳三桂是不喜讀書的,他的心得大抵上從遼東的硬戰惡戰中得來。你可以不喜歡吳三桂,也可以把吳三桂罵為一個大逆不道的叛臣,可是,吳三桂是一個天才戰術家。他在明末清初的來來往往的許多戰將之中,都可以驕傲地說一聲:打仗我是最好的。

這就決定了康熙帝與吳三桂之間的鬥智鬥勇,存在著一個此長彼消的戰役過程。

此後,康熙帝與吳三桂之間的軍事過招,果然打成為一個持久戰。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至康熙十五年四月。這是吳三桂“老夫聊發少年狂”的一個意氣用事階段。康熙帝要收回吳三桂的平西王藩印。吳三桂仰天長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藩王印,二者皆可拋。一開始,康熙帝與吳三桂過招的動作均很快。吳三桂一個鷂子翻身,大軍已雲集於湖南的澧州、常德、嶽州、長沙一線;康熙帝一招蜻蜓點水,大兵也趕到了荊州、武昌、宜昌等戰略要地重點阻截。如此,康熙帝與吳三桂以湖南戰區為主戰場,卻在湖南、大西北兩大戰場上形成相持的局麵。吳三桂這一時期的風頭甚健,康熙帝略微處於下風。

第二個階段,則從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康熙十七年七月。這是吳三桂的意色蕭然退潮期。湖南戰區的逆轉,始於耿精忠這塊短板被抽走。耿精忠一降,鄭經、孫延齡、尚之信諸盟友俱站立不住,一齊跌倒。剩下吳三桂一家唱獨角戲。這獨角戲的意境就蒼涼了。這就像古道夕陽的時分,森林模糊的姿影已然幽暗,連低低飛舞的鴉群也是微暗的,忽然間,有人唱起了秦腔。那聲音“恍恍”的,有一種被撕裂了的感覺。吳三桂很鬱悶。為什麼原以為是一種千秋不壞的功業,竟然這麼快就呈現出了一種綠暗紅稀的秋意了呢?吳三桂也隻能以“天意從來高難問”的命運無常來安慰自己了。

第三個階段,自康熙十七年八月至康熙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年屆67歲的吳三桂在衡州掙紮著登上了帝位,國號大周,隨即病死了。沒有了吳三桂的吳軍,真的很不成樣子,大家垂頭喪氣、嘿然無言。吳世璠壓不住陣腳,吳軍隻得屢敗屢戰地收回到了雲南大本營。康熙二十年年底,清軍對雲南省城昆明發動總攻。16歲花季少年吳世璠的毅然自殺。三藩之戰最終以康熙帝的全勝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其實,平藩之戰對於青年皇帝玄燁以及他那個年輕的領導班子來說,本身也是一個嚴峻考驗。政府中參加過與大順軍、大西軍等抗清勢力作戰的有經驗大將們,這時候大抵上已經凋謝了。後來,康熙帝果斷派出的一批大將,像簡親王喇布、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多羅貝勒尚善、多羅貝勒洞鄂、撫遠大將軍圖海等一大批中青年高等將領,有許多人都是第一次提綱重任的新手。他們就在實踐中摸索著幹,在實戰中逐漸地積累軍事才能,慢慢地就越打越順手了。包括康熙帝自己的戰略計劃,也是在實戰中不斷地完善的。剛開始康熙帝偏於樂觀,想打一場速勝戰。後來,隨著戰事的逐步推進,康熙帝的印象才改變了,這是一場持久戰,於是,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戰略計劃。

因此,一場宏大的平藩之戰,對於康熙帝那個年輕的領導班子而言,實際上也在印證著一個千古不破的道理:實踐出真知。

例如,戰火剛起之時,康熙帝的戰略目標定為將戰火控製在雲貴、湖南境內。為此,在湖南主戰區,他借鑒當年洪承疇布防湖廣的成功經驗,全力保住荊州這個咽喉要地。當時,康熙帝派往湖廣的先鋒大將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多羅貝勒察尼,都統覺羅朱滿、鄂內,都統範達禮、王國詔等一大批滿漢將領,他們的主要任務便是把與嶽州隔江相望的荊州城建設成為清軍的一個堅固的橋頭堡。支援西北戰區的則有安西將軍赫業、護軍統領胡禮布、前鋒統領穆占等人,他們的首要任務是保住四川。另外,康熙考慮到一線戰事的瞬息萬變,京城千裏增援往往錯失有利的戰機,康熙帝便在靠近湖南戰區的山東兗州與靠近西北戰區的山西太原,各準備了兩個軍事預備隊。一旦前線的軍事吃緊,駐紮於兗州、太原的快速反應部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馳援到火線。其實,這樣的戰略設想還是挺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