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仇眉飛色舞的躺著,歡喜與憤慨交戰在心中,‘對啦,就這樣幹。’經許久的沉思他就這樣叫起來,拾起報紙看明了子真的住址,便咬緊牙,握著拳,磣了一下腿就立起來,整理了衣服便匆忙的跳上車,往集賢飯店奔。”
為慎重起見,勁草先生的筆又擱了,從頭至尾看了一遍,仿佛這傑作竟是意外的平凡,不象從那精巧的模型裏製出來的,這和柴霍甫們的一比究竟差得遠,但卻能原諒這是初稿,再加修改當然要精彩得多,刊出之後定會好看些的。他想再寫下去,又怕太潦草,甚至離模型太遠,走了樣兒,修改是費事的,於是仍然翻翻《小說月報》,借以砥礪著。
他看的是芥川龍之介的阿富的貞操,看來看去,不知怎的,新公要強奸阿富的事竟和自己所要描寫的兄妹之愛互相關連起來,一個在眼裏,一個在心裏輝映著:
“阿富恨恨的自語著,突然立起來,象不貞的婦女一般的,迅速的走進吃飯間裏去了。新公見她這樣決斷,倒反現出驚異的樣子……”
——殲仇在車上打算盤,他起首怕子真早知道他的奸猾,但奸拐的事,並不是他出頭,也就放心了。車到目的地,他跳下來掏出名片,找著子真的住房,就推門進去。子真正閑著無聊,見了陌生的來客,愕然的立起來。殲仇介紹自己,說他是他的鄉親,在諂笑恭維中,將名片遞過去。於是他們便成了相識,互傾著離愫,互道著中外的風光,殲仇就照著預先排好的陣勢進行著。他說盡本地的名勝,盡力描寫前門一帶的繁華,說遊藝園的梨花大鼓不能不聽,某伶的天女散花是不能不見識。他又說沉溺在酒色遊逛中固然很不對,但社會間一切的黑幕也是人生該知道點兒的——
“新公稍微躊躇一回,就運足進那吃飯間裏去了。吃飯間的正中,阿富一個人,用衣袖遮著臉,安靜的仰天橫陳著……”
——當殲仇再訪子真時,他那誘惑的言詞,虛偽的殷勤,竟將子真麻醉了。他們就在那天下午一同去逛遊藝園,在那兒,吃著大菜,喝著老酒,觀瞻著舞台上的邪劇,領會美豔的婦女們對他們丟眼色的用意,這年輕的子真,神魂顛倒了。興盡之後,殲仇又提議幹別的花樣,於是他們離了遊藝園。那夜好月光,疏星閃爍著,象是春情發動的少女們的眼睛,在窺看著,微風吹來,帶著美人兒摩撫般的況味,前門一帶,茶樓酒樓中的歌吹,凝紅黛綠的繽紛,與乎高入雲端的珍珠般電燈和那雜遝著的車馬,湊成個鬧熱無比的夜景。子真在醉迷中被引到春蓮班了。在那裏,殲仇介紹給他一個叫做紅菱的姑娘,那姑娘很美麗,和他們公然不相識。那就是子真的妹子。他們彼此用假姓名周旋著,融洽得非常——
這時的《小說月報》在勁草先生的眼裏滑了,一行一行的字隻象一條一條的繩索,又仿佛是一大圈數不清的黑蟻,漸漸的微細,漸漸的渺茫,終於消失了,隻有殲仇和子真活躍在:
——就在那晚,子真竟經不起紅菱的請求,在春蓮班度夜了。殲仇也另揀一妓奉陪著。他那妓的臥房就在紅菱的臥房的隔壁。殲仇一麵和自己的妓女應酬著,全部的靈魂卻掛念著隔壁戲。他們密談著微笑著,紅菱唱著媚人的小調,子真卻拖著她跳舞。愛的摩撫,愛的笑謔,充滿在這對兄妹的房間裏。他們用過點心之後,上了床,在脫衣解帶,在抱吻,在溫存,在……愛情之後又娓娓的互傾著衷曲,又縷述各自的身世。於是靜默了一陣,歡愉的空氣裏轉為慘霧了,哭泣聲,嗟怨聲,一陣陣傳出來。這時的殲仇儼如奏凱大將,得意忘形,幾乎使他的妓女疑心他發了狂呢!但,“妹子們,這在社會上一般人看來雖是亂倫的事,然而事情已經弄到勢成騎虎了,還有什麼挽救的方法呢!況且這不過是傳統的思想,假使我們不講出姓名來,豈不還在抱吻著,相愛著嗎?為什麼知道了是兄妹便不能相愛了嗎?這真是不值得羞慚悲哭,不值得懊惱的呀!”
——阿哥啊,想不到我們會在這地方這般的聚會,唉,現在什麼都不必說了,你就趕快給我贖出身來吧,我猶如不是你妹子,你也得同情我,援助我的吧!哥啊,親愛的——
——這真出乎殲仇的意料,晴朗的天空,忽然來了一霹靂,殲仇直氣得血液都凝結了。他這新時代的落伍者失敗了。第二天起床,當他看見了真紅菱倆手牽著手,笑嬉嬉的走近他的房間來時,他鐵青著麵孔,說不出一句話,當他們離開了他時,他咬著牙齒,伸出兩個指頭刺著他們倩影,將惡罵的低語送過去:“世上沒有看見這樣不知倒順的,畜生!”
想到這,勁草先生濃眉開展的,來了一回愉快充滿天地的微笑。他覺著小說雖還沒完成,照這樣寫下去不會錯,這準有現實未來主義的體力,這也合讀者的胃口,尤其這結尾,隱隱的切合著“蹊蹺”,是傑作,無容謙遜的,能揚名,至少能賣錢,能解決目前的財政。於是他重行喝了一杯龍井,再點了一枝雪茄,起首茶煙是鼓勵他的,現在的茶煙是慶祝他的。他無意義的又將《小說月報》亂翻翻,儼然那是新出版的,上麵第一篇是《蹊蹺》,題署下署著仿宋的“勁草”。這時和這一樣的《小說月報》上的這篇文字在無數的有文藝嗜好者的眼中留連著,在欣賞之後,還有用好評作介紹的文字預備投到《申報》藝術欄的。說不定不久就有知友前來稱頌他說:“朋友,你這篇《蹊蹺》真是不朽之作!”而他那時雖應謙恭的回答道:“要不得,要不得,淺薄得很!”然而在心裏卻應該是這般的自慰呢:“哼,這樣一個短篇竟賣了卅元!合上以前的七篇又可出一個單行本!”
一九二八,二,二〇,於上海。(選自短篇小說集《茶杯裏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