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離之惑,大有功於後學。”

先生又曰:“吾輩用力,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譯文】

希淵問:“聖人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然而伯夷、伊尹與孔子相比,才學與能力終究不同,為什麼孟子均稱其為聖人呢?”

先生說:“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隻是心中純粹都是天理而不夾雜著人欲。好比純金之所以是純金,隻是因其成色足而沒有銅和鉛等雜質。人達到心中純然是天理就是聖人,金達到成色十足就是純金。然而聖人的才學能力也有大小的區別,好比金的分量有輕有重。堯舜好比是萬鎰的黃金,文王、孔子好比是九千鎰的黃金,大禹、商湯、武王好比是七八千鎰的黃金,伯夷、伊尹好比是四五千鎰的黃金。他們的才學與能力雖然不同,但心中純粹都是天理這一點是相同的,因此都可以稱之為聖人。這就好比黃金的分量雖然不同,但成色十足是相同的,故而都可以稱之為純金。將五千鎰的純金融入一萬鎰的純金中,成色還是相同的。以伯夷、伊尹的聖德與堯、孔子的聖德相比較,心中純粹都是天理是相同的。因此純金之所以為純金,在於成色是否十足而不在於分量的多少;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在於心中是否純粹都是天理,而不在於才學和能力的大小。因此,即便是一般人,隻要肯用功學習,使得心中純粹都是天理,也可以成為聖人,好比一鎰的純金,相比於萬鎰的純金,雖然分量上懸殊,但就其作為足色的黃金而言並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正因為如此,孟子才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

為學之人向聖人學習,也不過是學習摒棄人欲、存養天理的功夫,好比學習煉金也就是學習如何將黃金煉到純淨。如果原料成色本身就比較足,冶煉的功夫就相對省力,煉成足金也相對容易;成色越差的原料,冶煉起來也就越難。人的氣質稟賦有清澈渾濁、純粹駁雜的差異;有一般人以上、一般人以下的才能差異;對於道的體悟,有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學而知之、踐而行之的差別。各方麵較差的人,必須比別人多下數倍,甚至數十倍、數百倍的功夫,然而一旦功夫做成了就都是一樣的。後世的學者不理解學做聖人的根本在於心中純粹都是天理,卻專門在知識與才能上下功夫,認為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認為自己必須將聖人的許多知識和才能都逐一掌握,才能成為聖人。故而,這些人不務求在存養天理上下功夫,卻費盡心思鑽研書本、考究事物、追求形跡。知識越發廣博,人欲也日益滋長;才能越發增進,天理卻日益遮蔽。好比看到有人有萬鎰的黃金,就不去冶煉黃金的成色,不求在成色上無可挑剔,卻妄想在分量上與他人相同。錫、鉛、銅、鐵等雜質一並投下去,分量是增長了,但成色卻下來了,煉到最後,連黃金都不是了。”

這時徐愛在旁邊,說:“先生這個比喻足以破除現今儒者唯恐學問支離破碎的困惑,對後世的學者大有裨益。”

先生又說:“我們做功夫,隻求每日減少,不求每日增加。減去一分人欲,便恢複得一分天理,多麼輕快灑脫、多麼簡單的功夫!”

【度陰山曰】

這段“精金分量之喻”在陽明心學中,分量重如泰山。

古人認為,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朱熹一針見血地說:人人都是稟氣而生,稟氣之清者,為聖為賢;稟氣之濁者,為愚為不肖。

也就是說,人的生死貴賤是由生而稟受的氣所決定,這是典型的宿命論。幸好,古人還認為,氣的清濁隻能決定你後天的才力(智商、家庭背景、事功、影響力)大小,卻無法決定你是否能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

王陽明說,你的氣注定你是一斤重的金子,而有人的氣注定他是十斤重的金子。在金子的分量上,你肯定比不過人家。

有人是含著金湯勺出生,有人在娘胎裏智商就比你高,有人天賦中就有影響別人的能力,這些硬指標,你是絕對比不了的。

在事功上,有人被萬眾矚目,有人卻默默無聞,有人能飛黃騰達,有人卻總遭遇失敗。如果你的奮鬥方式是正確的,卻仍無法超越別人,那可能就是你稟的氣不怎樣。

如果你非要在才力上超越那些比你稟氣好的人,那如王陽明所說,你就要在金子上增加重量,把些破銅爛鐵摻雜進來——重量雖然上去了,你卻不純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開始的時候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到最後又長期處於心不安的狀態。那麼,我們是否要通過奮鬥來完成我們的人生價值?

當然要!但要量力而行。別拿你的努力去和人家的天賦拚,這樣會累死你的。

王陽明認為,才力限於氣稟,你若非要在才力上和別人比拚,那你會發現不可能成為聖人;但你若在天理上用功而不論才力,那你就很容易成為聖賢。

在天理上用功,其實就是向內求,接受自己金子的重量,而不是向外求,去弄些破銅爛鐵。向內求,就是減少欲望,“減去一分人欲,便恢複得一分天理,多麼輕快灑脫、多麼簡單的功夫”。

當你毫無欲望時,你就成了聖人。聖人就是好人,好人就是在你的人生圈子裏被所有人喜歡,即使有一天你離開這個人間,也會活在別人心中。

能活在別人心中的人,世界上還真沒有幾個。

歸根結底,王陽明就是讓你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最傳奇的別人。深刻認識到自己有聖人潛質,而開發潛質的方法也在自己身上——事事時時都依著自己的良知去做,就能成為最好的那個金燦燦的自己。

別給事物貼標簽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