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元善正處在天下人對先生群起而攻之的時代,他能夠以身明道,遭到奸佞排擠被罷了官,但依舊以此生能夠聽聞先生的學說感到慶幸,沒有絲毫憤怒、抑鬱、不平的情緒。他刊印《傳習錄》,一般人隻看到它對同學們的幫助很大,卻不知道他當時處境的艱難。我這次刊印對他的版本所做的取舍,是出於目前情況的考量,並非刻意要做增減。

【度陰山曰】

《傳習錄·中》是書信模式,這就有別於上卷和下卷的語錄模式。

第一,書信模式由於篇幅很長,所以能詳細說明一個問題;

第二,書信模式有問有答,問得精妙,答得高超,可謂是高手過招,看起來很過癮;

第三,每一封信大體有個主旨,這主旨區別於上卷、下卷的語錄混雜方式。

關於知與行本來麵貌的討論,最詳細的莫過於回答顧東橋、周道通、陸原靜、歐陽崇一的四封信,而討論格物為學以及每日用功可見之處最詳細的,是回答羅整庵的信。

有人曾對王陽明說:“你這輩子立德、立功、立言都全了,如果能把講學去掉,那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回答:“那我寧願隻留講學,去掉其他三個。”

這種講學精神既可貴又難能,下麵幾封書信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於書信中都詳細說明了問題,那在此《傳習錄·中》的評點內容上,就相應簡單了一些,因為“以意逆誌”遠不如“品讀原典”來得實在。


答顧東橋書

下功夫的途徑:誠意

來書雲:“近時學者務外遺內,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誠意’一義,針砭膏肓,誠大惠也!”

吾子洞見時弊如此矣,亦將何以救之乎?然則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盡,複何言哉!複何言哉!若“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但近世學者乃作第二義看,故稍與提掇緊要出來,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來書雲:“但恐立說太高,用功太捷,後生師傳,影響謬誤,未免墜於佛氏明心見性、定慧頓悟之機,無怪聞者見疑。”

區區格、致、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聞者本無求為聖人之誌,又未嚐講究其詳,遂以見疑,亦無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當一語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謂“立說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譯文】

來信寫道:“近些日子,學者治學注重外在而忽視內心,追求博學卻不得要領。所以先生特別提倡‘誠意’的說法,來治療那些病入膏肓的人,實在是大有裨益!”

你對時弊頗有洞見,又想用什麼來補救時弊呢?我的用心你已一語道破,我還用說什麼呢!我還用說什麼呢!至於“誠意”之說,固然是聖人之學教人用功的根本出發點,然而近世的學者卻放到第二位了,所以我才稍稍將它的重要性提出來,這並不是我本人所獨自提倡的。

南元善正處在天下人對先生群起而攻之的時代,他能夠以身明道,遭到奸佞排擠被罷了官,但依舊以此生能夠聽聞先生的學說感到慶幸,沒有絲毫憤怒、抑鬱、不平的情緒。他刊印《傳習錄》,一般人隻看到它對同學們的幫助很大,卻不知道他當時處境的艱難。我這次刊印對他的版本所做的取舍,是出於目前情況的考量,並非刻意要做增減。

【度陰山曰】

《傳習錄·中》是書信模式,這就有別於上卷和下卷的語錄模式。

第一,書信模式由於篇幅很長,所以能詳細說明一個問題;

第二,書信模式有問有答,問得精妙,答得高超,可謂是高手過招,看起來很過癮;

第三,每一封信大體有個主旨,這主旨區別於上卷、下卷的語錄混雜方式。

關於知與行本來麵貌的討論,最詳細的莫過於回答顧東橋、周道通、陸原靜、歐陽崇一的四封信,而討論格物為學以及每日用功可見之處最詳細的,是回答羅整庵的信。

有人曾對王陽明說:“你這輩子立德、立功、立言都全了,如果能把講學去掉,那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回答:“那我寧願隻留講學,去掉其他三個。”

這種講學精神既可貴又難能,下麵幾封書信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於書信中都詳細說明了問題,那在此《傳習錄·中》的評點內容上,就相應簡單了一些,因為“以意逆誌”遠不如“品讀原典”來得實在。


答顧東橋書

下功夫的途徑:誠意

來書雲:“近時學者務外遺內,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誠意’一義,針砭膏肓,誠大惠也!”

吾子洞見時弊如此矣,亦將何以救之乎?然則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盡,複何言哉!複何言哉!若“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但近世學者乃作第二義看,故稍與提掇緊要出來,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來書雲:“但恐立說太高,用功太捷,後生師傳,影響謬誤,未免墜於佛氏明心見性、定慧頓悟之機,無怪聞者見疑。”

區區格、致、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聞者本無求為聖人之誌,又未嚐講究其詳,遂以見疑,亦無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當一語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謂“立說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譯文】

來信寫道:“近些日子,學者治學注重外在而忽視內心,追求博學卻不得要領。所以先生特別提倡‘誠意’的說法,來治療那些病入膏肓的人,實在是大有裨益!”

你對時弊頗有洞見,又想用什麼來補救時弊呢?我的用心你已一語道破,我還用說什麼呢!我還用說什麼呢!至於“誠意”之說,固然是聖人之學教人用功的根本出發點,然而近世的學者卻放到第二位了,所以我才稍稍將它的重要性提出來,這並不是我本人所獨自提倡的。

來信寫道:“隻怕先生的學說太過高妙,下功夫的途徑又太過便捷,後學傳來傳去會出現謬誤,不免淪入佛家明心見性、定慧頓悟的禪機之中,這也難怪那些聽聞先生學說的人會有所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