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書雲:“上蔡嚐問‘天下何思何慮’,伊川雲:‘有此理,隻是發得太早。’在學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須識得‘何思何慮’底氣象,一並看為是。若不識得這氣象,便有正與助長之病;若認得‘何思何慮’,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墮於無也。須是不滯於有,不墮於無,然乎否也?”

所論亦相去不遠矣,隻是契悟未盡。上蔡之問,與伊川之答,亦隻是上蔡、伊川之意,與孔子《係辭》原旨稍有不同。《係》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一個天理,更無別思別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故曰:“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雲“殊途”,雲“百慮”,則豈謂無思無慮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天理隻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慮”正是工夫。在聖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卻是把作效驗看了,所以有“發得太早”之說。既而雲“卻好用功”,則已自覺其前言之有未盡矣。濂溪主靜之論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雖已不為無見,然亦未免尚有兩事也。

【譯文】

來信寫道:“謝良佐先生曾問‘天下有什麼可以思慮’,程頤先生說:‘有這個道理,但是你說得太早了。’從學者的功夫來說,固然應該是‘時刻在事上磨煉,時刻不要忘記’,然而卻也需要認識到‘何思何慮’的氣象,兩者合並來看才對。如果不明白這種氣象,就有孟子所說的‘拔苗助長’的毛病;如果明白‘何思何慮’,卻忘記‘必有事焉’的功夫,恐怕又有墮入虛無的毛病了。必須既不滯留於有,也不墮落於無。這樣說對嗎?”

你所說的也相差不遠,隻是還沒有徹底領悟。謝良佐的問題和程頤先生的回答隻是謝良佐和程頤的意思,與孔子《係辭》裏的本意略有不同。《係辭》說“何思何慮”,是說所思所慮隻是天理,沒有別的思慮,並不是完全沒有思慮的意思。所以說:“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說“殊途”,說“百慮”,又怎麼能說“無思無慮”呢?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天理隻有一個,還有什麼別的可以思慮的嗎?天理原本寂然不動,原來一感就通。學者下功夫,雖然反複思慮,也隻是要恢複天理的本體與作用,並不是靠一己的私意思索安排個別的什麼。所以程顥先生說:“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如果以自己的私意思索安排,便是“為私欲而耍小聰明”了。“何思何慮”正是為學的功夫,對聖人來說這是自然而然的,對學者來說則要勉力才能做到。程頤先生把它看作是功夫的結果,所以他說“發得太早”,接著又說“這正是所要下的功夫”,他已然覺察到前言尚有未盡之處。如今你的看法,雖然已經算是有所見識,但還是免不了將功夫和本體視作兩件事。

來書雲:“上蔡嚐問‘天下何思何慮’,伊川雲:‘有此理,隻是發得太早。’在學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須識得‘何思何慮’底氣象,一並看為是。若不識得這氣象,便有正與助長之病;若認得‘何思何慮’,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墮於無也。須是不滯於有,不墮於無,然乎否也?”

所論亦相去不遠矣,隻是契悟未盡。上蔡之問,與伊川之答,亦隻是上蔡、伊川之意,與孔子《係辭》原旨稍有不同。《係》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一個天理,更無別思別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故曰:“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雲“殊途”,雲“百慮”,則豈謂無思無慮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天理隻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慮”正是工夫。在聖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卻是把作效驗看了,所以有“發得太早”之說。既而雲“卻好用功”,則已自覺其前言之有未盡矣。濂溪主靜之論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雖已不為無見,然亦未免尚有兩事也。

【譯文】

來信寫道:“謝良佐先生曾問‘天下有什麼可以思慮’,程頤先生說:‘有這個道理,但是你說得太早了。’從學者的功夫來說,固然應該是‘時刻在事上磨煉,時刻不要忘記’,然而卻也需要認識到‘何思何慮’的氣象,兩者合並來看才對。如果不明白這種氣象,就有孟子所說的‘拔苗助長’的毛病;如果明白‘何思何慮’,卻忘記‘必有事焉’的功夫,恐怕又有墮入虛無的毛病了。必須既不滯留於有,也不墮落於無。這樣說對嗎?”

你所說的也相差不遠,隻是還沒有徹底領悟。謝良佐的問題和程頤先生的回答隻是謝良佐和程頤的意思,與孔子《係辭》裏的本意略有不同。《係辭》說“何思何慮”,是說所思所慮隻是天理,沒有別的思慮,並不是完全沒有思慮的意思。所以說:“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說“殊途”,說“百慮”,又怎麼能說“無思無慮”呢?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天理隻有一個,還有什麼別的可以思慮的嗎?天理原本寂然不動,原來一感就通。學者下功夫,雖然反複思慮,也隻是要恢複天理的本體與作用,並不是靠一己的私意思索安排個別的什麼。所以程顥先生說:“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如果以自己的私意思索安排,便是“為私欲而耍小聰明”了。“何思何慮”正是為學的功夫,對聖人來說這是自然而然的,對學者來說則要勉力才能做到。程頤先生把它看作是功夫的結果,所以他說“發得太早”,接著又說“這正是所要下的功夫”,他已然覺察到前言尚有未盡之處。如今你的看法,雖然已經算是有所見識,但還是免不了將功夫和本體視作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