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們在人生中無傷大雅的情況下,隨俗(遵循風俗、習慣等)就是致良知。
其實說透徹了,就是要人心由境轉,情境改變的情況下,你必須也要改變你的規矩。比如進了屠宰場,就別總絮叨“不殺生”的話;比如進了寺廟,就別總吵嚷著吃紅燒肉。
武則天時代,告密成風,許多大臣都被冤枉入獄,最後不承認各種罪名(尤其是謀反)而被活活打死。
名臣狄仁傑也被誣陷謀反,投入大獄。審訊他的人是酷吏來俊臣,他至少有一百種辦法讓狄仁傑承認謀反。
狄仁傑還未等來俊臣動刑,立即承認謀反。但背地裏,他卻用血寫了一封申訴書,藏在棉衣裏,請求審訊官帶回去給自己家人。
審訊官自然不知其中另有乾坤,就送給了狄家。狄仁傑的兒子收到父親的棉衣後,很快發現了其中的血書,於是托人送到了武則天的手中。
武則天左手拿著狄仁傑的認罪書,右手拿著申訴書,把狄仁傑叫來,問:“你若是真的冤枉,為什麼還要承認謀反?”
狄仁傑十分沉重地回答說:“我若是不承認的話,恐怕早就死在來俊臣手中了。”
你不能說狄仁傑說謊,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就應該做什麼樣的事,這就是致良知。
我們不能堅信二分法:要麼黑要麼白,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黑白、善惡。一切都是相對的,情境轉移,黑就是白,善就是惡,所以,一定要堅信你的良知,它才是我們處理人生問題的唯一武器。
良知就是正能量
問:“‘思無邪’一言,如何便蓋得三百篇之義?”
先生曰:“豈特三百篇?六經隻此一言便可該貫。以至窮古今天下聖賢的話,‘思無邪’一言也可該貫。此外更有何說?此是一了百當的功夫。”
【譯文】
有人問:“‘思無邪’一句話怎麼能夠涵蓋《詩》三百篇的意義呢?”
先生說:“何止可以涵蓋《詩》三百篇?六經隻此一句話也可概括。以至於從古至今天下聖賢的話,‘思無邪’一句話也能概括了。此外還能有什麼可說的?這真是個一了百了的功夫。”
【度陰山曰】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讀的書屈指可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說就是,思無邪。思無邪,是純正、沒有誨淫誨盜的意思,即是說,《詩經》所有的內容傳播的都是人性之善,都是正能量。
王陽明則說,豈止是《詩經》,其他四經,同樣如此,都是傳播正能量的。從古至今天下聖賢的話,也都是“思無邪”,除了正能量外,經典什麼都沒說。
這個思無邪、正能量就是良知,一切偉大的經典,都在彰顯人性之善,都在教人實現良知。
不過,王陽明同時承認,有“思無邪”就有“思有邪”,有正能量就有負能量,正如有陰就有陽一樣。我們必須承認這點,隻不過在承認之後,必須提升正能量,必須助長陽,必須做到思無邪。
正能量或者說致良知的重要正在此,因為大多數人致良知的水平不高,所以總在意外在環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能塑造我們,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也能塑造他人,我們對社會的看法,同樣能塑造社會。
如果我們用良知對待他人,他人就會回我們以良知;如果我們用良知對待這個社會,社會就會報答我們以良知,因為良知是可以交換的。
反之,如果我們用各種負能量對待他人和社會,回饋的就是各種負能量和社會。你每天都收到各種負能量,慢慢地就會變成一個怨婦,滿臉苦大仇深,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什麼事都沒有歡樂,最終受苦的還是你自己。
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傳播正能量,和心外的社會達成和諧的交流互通。王陽明的世界觀“萬物一體”就是這一方式的理論支持:人人都不會戕害自己的身體,總給自己身體最好的關注,那麼,身體就會回饋給你健康,如果你把天地萬物都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給他們以正能量的關照,它們就會回饋給你正能量。
他好,你也好,天下就好了。
人隻有一個心
問“道心”“人心”。
先生曰:“‘率性之謂道’,便是‘道心’。但著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無聲無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許多不安穩處,故曰‘惟危’。”
【譯文】
有人向先生請教“道心”“人心”。
先生說:“‘率性之謂道’,就是‘道心’。隻要沾染了一些人的意念,就是‘人心’。‘道心’本來是無聲無息的,所以稱其為‘微’。按照‘人心’去行,便會有許多不穩妥之處,所以稱其為‘惟危’。”
【度陰山曰】
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和人欲並非勢不兩立,而是相生相克、輔車相依。其實,天理是由人欲產生的,比如食色(吃和性)就是人的基本欲望,由食色這種基本欲望生出了吃要“細嚼慢咽”和“不亂性”的天理。
人必須是先有基本欲望,天理才可產生,人有求生的欲望,所以不殺生的天理誕生,人有物質和精神滿足的欲望,所以幸福的天理產生。
所謂“率性之謂道”,就是順著這些基本欲望去實現之,這就是道,就是道心。一旦超越了這些基本欲望的追求,就是欲,就是人心。
餓了要吃飯,這就是道心,這種心是無聲無息的,沒有人會對自己餓了要吃飯而感到驚訝,但餓了非山珍海味不吃,這就成了“人心”,總是超出這種道心,就危險了。
朱熹認為,人心中有個道心,又有個人心,兩個心經常進行生死之戰,贏的一方就主導了我們。這是典型的、冷酷的二分法,要麼是道心要麼就是人心。
王陽明不這樣認為。他說,人心隻是一個,而這個本源是“道心”,但一旦沾染人的意念,就成了“人心”。困了睡覺是人的基本欲望,要睡覺就是道心,但非要找美女陪,這就成了人心。意識到找美女陪是沾染了不好的意念,立即改正,人心又成了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