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至善是心的本體,心的本體何來不善?如今要正心,可以在本體上什麼地方用功呢?這就要在心的發動之處才能用功了。心的發動不可能沒有不善的,所以必須在此處用功,這就是誠意。如果一念發動在好善上,便切切實實去好善;一念發動在惡惡上,便切切實實去惡惡。意念的發動便沒有不誠的了,那麼本體怎麼會不正呢?所以要正心就在於誠意。功夫用到誠意上,才有了著落。

“然而誠意的根本在於致知。朱熹所謂‘人雖不知而己所獨知’,正是我們心中良知的所在。然而知道善卻不依良知去做,知道不善卻不依良知不去做,良知便被遮蔽了,這就是不能致良知。我心中的良知既然不能擴充到底,那麼雖然知道善是好的,卻不能切實去喜歡,知道惡是壞的,卻不能切實去厭惡,怎能使得意念真誠呢?所以致知是誠意的根本。

“然而也並非憑空追求致良知,致良知要在實際的事物上下手。比如意念指向為善,就要在為善的事上去做;意念指向去惡,就要在去惡的事上去做。去惡固然是糾正不正的念頭,使其歸於正;為善則是不善已經得到糾正,也同樣是糾正不正的念頭,使其歸於正。這樣,我們心中的良知便沒有私欲蒙蔽,才能擴充到極致,好善惡惡的意念發動,才沒有不真誠的。誠意功夫的切實下手之處在於格物,如果像這樣格物,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成為堯舜’,正是這個意思。”

先生說:“人人都說格物要遵照朱熹先生的教誨,但他們何曾切實把朱子的學說付諸實踐?我曾經認真實踐過。早年,我同一名姓錢的朋友一起討論,認為做聖賢就要格盡天下之物,但哪能有那麼大的力量呢?我就指了指亭前的竹子,讓他去格格看。他從早到晚去窮格竹子的道理,殫精竭慮,到了第三天,便因為勞心勞神生了病。當時我說他是精力不足,於是我就自己去格竹,從早到晚地格,也沒看出道理。到了第七天,我也勞思致病了。於是我們互相感歎,認為聖賢是做不成的,沒有那般大的力量去格物。然而在貴州龍場的三年,我對格物的道理有了自己的心得,才知道天下的事物本來就沒什麼可以格的,格物的功夫隻需要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上做。這才相信人人都可以成聖人,才有了一分傳播聖人之道的擔當。這個道理,我要讓諸位都知道。”

【度陰山曰】

“王陽明格竹”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話,《傳習錄》中特意將這段故事通過王陽明之口敘述出來,更增添其真實性:早年,我同一名姓錢的朋友一起討論,認為做聖賢就要格盡天下之物,但哪能有那麼大的力量呢?我就指了指亭前的竹子,讓他去格格看。他從早到晚去窮格竹子的道理,殫精竭慮,到了第三天,便因為勞心勞神生了病。當時我說他是精力不足,於是我就自己去格竹,從早到晚地格,也沒看出道理。到了第七天,我也勞思致病了。於是我們互相感歎,認為聖賢是做不成的,沒有那般大的力量去格物。

“然而至善是心的本體,心的本體何來不善?如今要正心,可以在本體上什麼地方用功呢?這就要在心的發動之處才能用功了。心的發動不可能沒有不善的,所以必須在此處用功,這就是誠意。如果一念發動在好善上,便切切實實去好善;一念發動在惡惡上,便切切實實去惡惡。意念的發動便沒有不誠的了,那麼本體怎麼會不正呢?所以要正心就在於誠意。功夫用到誠意上,才有了著落。

“然而誠意的根本在於致知。朱熹所謂‘人雖不知而己所獨知’,正是我們心中良知的所在。然而知道善卻不依良知去做,知道不善卻不依良知不去做,良知便被遮蔽了,這就是不能致良知。我心中的良知既然不能擴充到底,那麼雖然知道善是好的,卻不能切實去喜歡,知道惡是壞的,卻不能切實去厭惡,怎能使得意念真誠呢?所以致知是誠意的根本。

“然而也並非憑空追求致良知,致良知要在實際的事物上下手。比如意念指向為善,就要在為善的事上去做;意念指向去惡,就要在去惡的事上去做。去惡固然是糾正不正的念頭,使其歸於正;為善則是不善已經得到糾正,也同樣是糾正不正的念頭,使其歸於正。這樣,我們心中的良知便沒有私欲蒙蔽,才能擴充到極致,好善惡惡的意念發動,才沒有不真誠的。誠意功夫的切實下手之處在於格物,如果像這樣格物,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成為堯舜’,正是這個意思。”

先生說:“人人都說格物要遵照朱熹先生的教誨,但他們何曾切實把朱子的學說付諸實踐?我曾經認真實踐過。早年,我同一名姓錢的朋友一起討論,認為做聖賢就要格盡天下之物,但哪能有那麼大的力量呢?我就指了指亭前的竹子,讓他去格格看。他從早到晚去窮格竹子的道理,殫精竭慮,到了第三天,便因為勞心勞神生了病。當時我說他是精力不足,於是我就自己去格竹,從早到晚地格,也沒看出道理。到了第七天,我也勞思致病了。於是我們互相感歎,認為聖賢是做不成的,沒有那般大的力量去格物。然而在貴州龍場的三年,我對格物的道理有了自己的心得,才知道天下的事物本來就沒什麼可以格的,格物的功夫隻需要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上做。這才相信人人都可以成聖人,才有了一分傳播聖人之道的擔當。這個道理,我要讓諸位都知道。”

【度陰山曰】

“王陽明格竹”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話,《傳習錄》中特意將這段故事通過王陽明之口敘述出來,更增添其真實性:早年,我同一名姓錢的朋友一起討論,認為做聖賢就要格盡天下之物,但哪能有那麼大的力量呢?我就指了指亭前的竹子,讓他去格格看。他從早到晚去窮格竹子的道理,殫精竭慮,到了第三天,便因為勞心勞神生了病。當時我說他是精力不足,於是我就自己去格竹,從早到晚地格,也沒看出道理。到了第七天,我也勞思致病了。於是我們互相感歎,認為聖賢是做不成的,沒有那般大的力量去格物。

這是個趣聞,同時證明了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事,都應該有一種偏執的態度。王陽明後來能有龍場悟道,和他半生在學問上的進取與偏執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