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說“格物”,就是探究萬事萬物,在萬事萬物上得到道理後,放進我們心裏,如果把萬事萬物全部探究完畢,那我們就成了聖人。
問題是,天地那麼大,萬事萬物那麼多,我們縱然活上一千年,也無法完成。所以,理學通往聖人之路,是一條虛幻之路。憑此修行方法,沒有人可以成為聖人。
這也是王陽明在1508年龍場悟道前,絞盡腦汁琢磨的一個大問題,他覺得這不可能。另外,即使我們格出萬事萬物的道理,這些道理真能和我們的心相契合嗎?譬如讀《山海經》,有人格出的道理是“地理”,有人格出的道理是“神話”,有人還能格出這是對現實的鞭撻。
假設有位權威人士說,《山海經》就是一部地理書,我的心卻不認可,那我該怎麼辦?
如你所知,王陽明的困惑最終得到消除,創建心學。他認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上有人性,有七情六欲,還有良知,所以吾性自足。我們根本不需要去心外的萬事萬物上探究道理、真理。於是,他的“格物”之道可以這樣理解: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所謂“格物”,就是在任何事情上正念頭。
比如你要吃飯,在吃飯這件事上端正你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細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你要看美色,在看美色這件事上端正你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隻可觀賞不可褻玩。你要發家致富,在發家致富這件事上端正你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要憑良知去賺錢,不能為了賺錢而害人。
無論是朱熹的格物還是王陽明的格物,都來自《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朱熹說,這八條目是遞進式的,這種遞進式,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在家一個樣,出門另外一個樣。必須先修身,然後才能齊家,問題是,修身修到什麼程度才算修成。由此,隻能導致知而不行。
王陽明則說,這八條目隻是一回事,隻是一個“格物”。你如果能像愛護家庭一樣愛護你的組織,能像愛護你的組織一樣愛護天下,那修齊治平不就易如反掌了嗎?
許多人搞不明白這點。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有人在家裏會注意環境衛生,到了旅遊景點就不能,有人對待妻兒如春天般的溫暖,可一到社會上對待他人就如對待殺父仇人。這就是內外分離,不是真正的格物。
由此可知,陽明心學簡單得要命:無時無刻不在你遇到的所有事情上正你的念頭,無關時間、地點和人物。
人人皆可格物
門人有言,邵端峰論童子不能“格物”,隻教以灑掃應對之說。
先生曰:“灑掃應對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隻到此,便教去灑掃應對,就是致他這一點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長者,此亦是他良知處。故雖嬉戲中,見了先生長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師長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這裏言格物,自童子以至聖人,皆是此等功夫。但聖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費力。如此格物,雖賣柴人亦是做得,雖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譯文】
弟子中有人說,大學問家邵雍(字端峰)認為兒童不能“格物”,隻能教給他們灑水掃地、酬答賓客的道理。
先生說:“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就是一件事。兒童的良知隻到這個程度,便教他們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就是實現他們那一點的良知。又比如兒童知道敬畏師長,這也是他們的良知所在。所以即便他們正在嬉戲玩耍,見到師長也會去打躬作揖,這是他能格物、尊敬師長的良知。兒童有兒童自己的格物與致知。”
先生又說:“我這裏說的格物,從兒童到聖人,都是這樣的功夫。隻是聖人格物,功夫更純熟,不需要費力氣。這樣的格物,即便是賣柴的人也能做到,即便是公卿大夫甚至到天子,也都是這樣做。”
【度陰山曰】
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有個叫甘羅的小孩。他十二歲時,秦國和趙國發生領土糾紛,當時趙國和秦國之間的局勢如箭在弦上,戰爭一觸即發,所以無人敢去趙國談判。甘羅毛遂自薦,跑去趙國,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國,讓出爭議領土,甘羅凱旋。
所有人都稱讚甘羅年少有為,隻有呂不韋說:“甘羅年紀如此小,竟然有比成人還高的智慧與辯才,並不是好事。”
人問其故。
呂不韋說:“人如樹木,發芽時不能遮蔽風雨,成長後不能供人玩耍,這是天道。小孩子就應該天真無邪,成人就該老成持重。如果反了,就是違背天道。”
呂不韋這段話也是邵雍的意思,他認為,兒童不能格物,不是不能格物,而是不應該格物。注意一點,這裏的“格物”是探究萬事萬物真理、規律的意思,是後來朱熹所謂的格物。理學家都認為,孩子天真無邪,就應該以童心看世界,不能期望他們如葫蘆娃一樣出生就打妖怪。
這是大多數理學家的看法,而王陽明在這裏說,小孩子也能格物。他所謂的“格物”是在事上正念頭,不是探究萬事萬物。
王陽明說,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就是一件事,兒童隻要在這件事上正自己的念頭:用心灑水掃地,發自真誠地酬答賓客,這就是他們兒童的格物,怎麼能說兒童不會格物呢?
邵雍說兒童不能格物,理由是兒童還沒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所以格物會出問題。王陽明則說,人皆有良知,兒童也不例外,他們無法分清大是大非,但能分得清小是小非。比如兒童知道敬畏師長,這就是他的良知在發揮作用,遇到師長去打躬作揖,這就是在格物。
隻不過,兒童的格物相比大人的格物,簡單了許多。雖然簡單,可也是在格物,也是在致良知,所以大家都是一樣的,平等的。
格物並非高不可攀,人人皆能格物,無論你是兒童還是成人,無論你是什麼階級,做什麼樣的工作,隻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在人生中發自真誠地致良知,這就是格物。倘若你搞不清自己的位置,想和別人格同一件物,那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