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意表達的圓融周至——《藥》語言片段賞析(3 / 3)

當然,出於母親的本能,她認為兒子是“被冤枉”的,是被包括叔父在內的人“坑”的,所以她自然會詛咒他們“將來總有報應”,但這不能視為她的“革命覺悟”,而是出於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樸素情感。“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多多少少慰藉了她那顆傷痛的心。雖然她因之更加不明白了:“這沒有根,不像自己開的。——這地方有誰來呢?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不來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新的不解乃至恐懼又圍繞在她苦痛的心頭,增添了她新的煩惱與憂慮。

四、華大媽“卸下了”什麼“重擔”

小說的結尾,有這樣一句:

華大媽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擔,便想到要走……

俗話說“看似平常卻奇崛”,這是一句看似平常,其實蘊含豐富意思的話。每讀至此,都不禁讓人生疑:“華大媽有什麼‘重擔’”?

在乍暖還寒的清明節,“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還不久,而來為愛子上墳的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前麵,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喪子之痛強烈地折磨著這位慈母的心,她“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麼似的,但自己也說不出等候什麼”。此時的華大媽,觸景生情,自然想起自己的兒子,她多麼希望兒子再機靈活潑地站在她的麵前,在她的幻覺中,似乎又在模糊淚光裏化出兒子瘦弱的身影。她也許在設想兒子在“陰間”裏的生活景象,她也許在設想她和老栓後半生的孤獨而淒涼的生活該怎麼度過……她在“等候”,她在企盼,盼望所謂的“神靈”出現,奇跡誕生,給她以驚喜和慰藉。

但不幸的是,非但沒有什麼奇跡的出現,相反地,與小栓的墳臨近的夏瑜的墳上竟“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那些紅白的花雖“不很多”,也“不很精神”,但“圓圓地排成一個圈”,“倒也整齊”。相比之下,小栓的墳上“隻有不怕冷的幾點青白小花,零星開著”,這使得這位善良的母親“不覺”吃了一驚,隨即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她的內心多麼希望小栓的墳上也有那“一圈紅白的花”,以示神靈和自然對小栓的惠顧,但小栓竟沒這樣的好運!這無疑在這位悲痛的母親心上紮了一刀!

華大媽原不知,也不識自己的兒子所吃的“藥”竟是蘸了因“造反”而被殺死的革命者夏瑜的血,隻是從康大叔口中才得知是“夏四奶奶的兒子”殺頭的血。“夏四奶奶”是誰?她的兒子是誰?華大媽均不得而知。看著那位同樣來上墳的女人“排好四碟菜,一碗飯,立著哭了一通,化過紙錠”,她便在心裏斷定:“這墳裏的也是兒子了。”她怎麼可能想到在墳場上遇到的這位“半白頭發,襤褸的衣裙”的風獨殘年的老人,竟是夏四奶奶!當聽到她的哭訴——“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時,華大媽的內心極端地不安。她的內心雖有幾分同情,幾分悲憫,但更多的卻是愧疚與苦痛,因為自己的兒子吃了人家兒子的血!這在善良的華大媽看來,未免太“殘酷”了。她不知道怎麼來麵對夏四奶奶,如此殘酷的現實在她的思想深處增添了難以言述的也是巨大的精神壓力!

當夏四奶奶放聲痛哭,企望死去的兒子“顯點靈”——“教這烏鴉飛上”“墳頂”時,華大媽的內心則又增添了無言的恐慌和懼怕,她多麼希望夏四奶奶的祈禱能夠應驗,因為這樣好使那位老母親得到些許心靈的撫慰;但她又極不願意這個祈禱真的實現,因為如果那樣的話,那就應了“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的咒語。若兒子因吃了夏瑜的血,而再在陰曹地府遭受神靈的懲罰,那華大媽的慈心如何得安?極度矛盾的心理伴隨著更大的創痛、憂懼、焦慮重重地撞擊著她憔悴的心靈。

所幸的是,“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直至“許多的工夫過去了;上墳的人漸漸增多”也毫無動靜。此時此刻,心情十分複雜的華大媽,方才“卸下了一挑重擔”,心上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為避免再有令人驚恐的情景出現,她趕緊勸夏四奶奶:“我們還是回去罷。”心中釋然卻並非坦然。

這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卻極有層次地刻畫出在特定背景和氛圍中人物劇烈多變的心理活動的曆程。華大媽的精神經受著難以言狀的百般折磨,究其因,這正是黑暗的封建統治對不覺悟的勞苦大眾的心靈毒害的結果。

當然,話說回來,魯迅“不恤用了曲筆”在夏瑜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的情節,正如他自己所說,並非小說發展的必然邏輯使然,而是因為要能“呐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又因為“既然是呐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而“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為了使自己的作品“與前驅者取同一的步調”,他自覺地“使作品比較的顯出若幹亮色”。(《魯迅自選集·自序》)所以他就添置了這樣一個“光明的尾巴”,充分顯示了他執著於現實戰鬥,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而這樣“平空”的神來之筆,卻被魯迅運用得毫無破綻,反而更助於他對人物進行細致的刻畫。

清代魏際瑞認為:“詩文不外情事景,而三者情為本。”(《伯子論文》)“有情”之文方能打動讀者、深入人心。閱讀欣賞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讓學生感受文中的蘊涵之“情”,就《藥》而言,我們不能囿於陳說,機械、空洞、抽象甚至庸俗地去解構它,那隻會走向感受與鑒賞的反麵。因為閱讀欣賞不是知識的判斷,也不是科學的歸類,而是透過事物的形式達到對語言情感表現性的把握。抓住語言進行欣賞,才會使閱讀本身轉化或提升為學生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