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米麗的死亡和葬禮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這樣的標題會讓讀者誤認為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小說開頭的第一段並沒有立即描繪讀者所認為的愛情故事裏的男女主角,而是給讀者提供了如下幾個信息:愛米麗沒有結婚,她已經去世了,全鎮人都去送葬,她有一個仆人,她的房子很久都沒有人進去過。也就是說,開頭部分沒有暗示這可能是一個愛情故事。它很清晰地告訴讀者,愛米麗是個獨居且非常封閉的單身女性。“我們”(作為第一人稱複數敘述者,在這裏指代鎮上的男人和女人兩種視角)得知愛米麗隻有一個仆人,而且既是花匠又是廚師,這樣一個分飾兩角的設置,暗示讀者愛米麗的經濟狀況頗為尷尬:她雖依然有仆人,但卻隻有一個。這樣的開頭,沒有交代具體的時間,讀者無法主動去推測故事發生的具體背景,因而沒法根據既有經驗和知識對整個故事形成大致的走向猜想。愛米麗的身份充滿矛盾,她是某種紀念碑,但又是眾人窺視的客體;她很多年不出門,卻沒有被鎮民遺忘,她的死亡成為全鎮人關注的大事。福克納在小說開頭,就企圖給讀者留下一個身份和自我個性都非常模糊的主角,引起讀者的好奇和認識上的困惑。她看似舉足輕重,實則隻是供人八卦議論的對象。整個小鎮的人群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愛米麗以及她的仆人,一是鎮上的男男女女們;他們一是被關注的客體,一是觀察者。讀者在一開始,便被動地接受了這樣一個充滿著疏遠、孤獨、死亡氣息的愛米麗形象。這樣的情緒,有利於激發讀者對愛米麗的同情憐憫。
2.愛米麗被免稅和催稅
愛米麗的被免稅是在她父親去世後不久,而她被催稅則是在30年後。把橫跨30年的事情放在一起來敘述,且能得到很自然的銜接,這就需要對時序進行必要的控製。不僅如此,在小說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插敘了一段對愛米麗所住房屋的簡單介紹。在這段介紹裏,作者點明了愛米麗的生活背景和所處的社會狀態。隨後,他並沒有像讀者所期待的那樣,開始按故事時間詳細介紹愛米麗小姐的生平,或解釋愛米麗的死亡原因,或順接前文介紹當時葬禮的場景,反而以敘述者的口吻,對愛米麗的一生作了身份評價。在未詳細描述愛米麗的行動、語言、外貌、性格,而隻是由讀者根據情節對愛米麗形成主觀印象前,這樣的一種評價,會讓讀者直接對愛米麗的情況有大致了解,且認定這是不容置疑的。這使愛米麗的一生被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彙:傳統的化身、義務的象征和人們關注的對象。
在免稅情節中,有這樣幾個細節值得我們仔細玩味:第一,該命令是由鎮長沙多裏斯上校在1894年頒布的;第二,沙多裏斯是鎮長,但人們仍稱呼他為“上校”;第三,沙多裏斯上校曾規定黑人婦女不係圍裙不能上街;第四,免稅期限是從愛米麗父親去世到她去世;第五,沙多裏斯上校還特地編造了借口來解釋免稅這項條款,但“這一套話,隻有沙多裏斯一代的人以及像沙多裏斯一樣頭腦的人才能編得出來,也隻有婦道人家才會相信”。美國內戰結束於1865年,沙多裏斯作為南方軍人的身份早已不再存在;黑人奴隸製度從法律上已被廢除。然而在1894年,他卻依然頒布黑人婦女必須係圍裙(黑人奴隸身份的象征)上街。從這個時間距離裏,讀者可以看到,在該小鎮沙多裏斯上校那輩即愛米麗父輩,依然嚴格遵從著南方傳統。而到了下一輩,南方傳統已經遭到衝擊、質疑和反對。這向讀者傳達了造成愛米麗悲劇的原因之一:她代表著南方,而南方已經沒落了;她對自己的貴族身份抱殘守缺,依依不舍,所以她的死,象征著“一個紀念碑倒下了”。據此,讀者不難推測出愛米麗處在南北社會轉型期時的尷尬處境。這項免稅條款是從愛米麗父親去世時開始生效的,也就是說其父親去世後,她連稅款也無力承擔。
1.愛米麗的死亡和葬禮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這樣的標題會讓讀者誤認為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小說開頭的第一段並沒有立即描繪讀者所認為的愛情故事裏的男女主角,而是給讀者提供了如下幾個信息:愛米麗沒有結婚,她已經去世了,全鎮人都去送葬,她有一個仆人,她的房子很久都沒有人進去過。也就是說,開頭部分沒有暗示這可能是一個愛情故事。它很清晰地告訴讀者,愛米麗是個獨居且非常封閉的單身女性。“我們”(作為第一人稱複數敘述者,在這裏指代鎮上的男人和女人兩種視角)得知愛米麗隻有一個仆人,而且既是花匠又是廚師,這樣一個分飾兩角的設置,暗示讀者愛米麗的經濟狀況頗為尷尬:她雖依然有仆人,但卻隻有一個。這樣的開頭,沒有交代具體的時間,讀者無法主動去推測故事發生的具體背景,因而沒法根據既有經驗和知識對整個故事形成大致的走向猜想。愛米麗的身份充滿矛盾,她是某種紀念碑,但又是眾人窺視的客體;她很多年不出門,卻沒有被鎮民遺忘,她的死亡成為全鎮人關注的大事。福克納在小說開頭,就企圖給讀者留下一個身份和自我個性都非常模糊的主角,引起讀者的好奇和認識上的困惑。她看似舉足輕重,實則隻是供人八卦議論的對象。整個小鎮的人群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愛米麗以及她的仆人,一是鎮上的男男女女們;他們一是被關注的客體,一是觀察者。讀者在一開始,便被動地接受了這樣一個充滿著疏遠、孤獨、死亡氣息的愛米麗形象。這樣的情緒,有利於激發讀者對愛米麗的同情憐憫。
2.愛米麗被免稅和催稅
愛米麗的被免稅是在她父親去世後不久,而她被催稅則是在30年後。把橫跨30年的事情放在一起來敘述,且能得到很自然的銜接,這就需要對時序進行必要的控製。不僅如此,在小說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插敘了一段對愛米麗所住房屋的簡單介紹。在這段介紹裏,作者點明了愛米麗的生活背景和所處的社會狀態。隨後,他並沒有像讀者所期待的那樣,開始按故事時間詳細介紹愛米麗小姐的生平,或解釋愛米麗的死亡原因,或順接前文介紹當時葬禮的場景,反而以敘述者的口吻,對愛米麗的一生作了身份評價。在未詳細描述愛米麗的行動、語言、外貌、性格,而隻是由讀者根據情節對愛米麗形成主觀印象前,這樣的一種評價,會讓讀者直接對愛米麗的情況有大致了解,且認定這是不容置疑的。這使愛米麗的一生被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彙:傳統的化身、義務的象征和人們關注的對象。
在免稅情節中,有這樣幾個細節值得我們仔細玩味:第一,該命令是由鎮長沙多裏斯上校在1894年頒布的;第二,沙多裏斯是鎮長,但人們仍稱呼他為“上校”;第三,沙多裏斯上校曾規定黑人婦女不係圍裙不能上街;第四,免稅期限是從愛米麗父親去世到她去世;第五,沙多裏斯上校還特地編造了借口來解釋免稅這項條款,但“這一套話,隻有沙多裏斯一代的人以及像沙多裏斯一樣頭腦的人才能編得出來,也隻有婦道人家才會相信”。美國內戰結束於1865年,沙多裏斯作為南方軍人的身份早已不再存在;黑人奴隸製度從法律上已被廢除。然而在1894年,他卻依然頒布黑人婦女必須係圍裙(黑人奴隸身份的象征)上街。從這個時間距離裏,讀者可以看到,在該小鎮沙多裏斯上校那輩即愛米麗父輩,依然嚴格遵從著南方傳統。而到了下一輩,南方傳統已經遭到衝擊、質疑和反對。這向讀者傳達了造成愛米麗悲劇的原因之一:她代表著南方,而南方已經沒落了;她對自己的貴族身份抱殘守缺,依依不舍,所以她的死,象征著“一個紀念碑倒下了”。據此,讀者不難推測出愛米麗處在南北社會轉型期時的尷尬處境。這項免稅條款是從愛米麗父親去世時開始生效的,也就是說其父親去世後,她連稅款也無力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