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變形了的信息——《騎桶者》的不可靠敘述藝術(1 / 3)

從敘事本質上講,每一篇敘事作品都是以某個敘述時間作為故事開端,由此講述主要事件的過程的,《騎桶者》自不例外,它是從故事的中間開始講述的。所以,我們讀不到一些“可靠”的信息:這是發生在什麼時代的事情?這是什麼地方的冬天?這是冬天的什麼階段?“我”的身份是什麼?“我”有家庭嗎?“我”的煤是從什麼時候燒完的?“我”為什麼會如此困窘?既然煤店老板說“已經給所有的顧客供應了煤”,為什麼唯獨“我”沒有煤呢?除了自然的原因,嚴重缺煤的困境會不會是“我”個人造成的呢?既然是去“弄些煤來燒”,那又為什麼不帶錢去買呢?這些理應充分報道的“可靠”事實,都被人物的主觀性所扭曲,讀者看到的是一種“變形了的信息”(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需要讀者作完全而合理的解讀。正是敘述者對事實報道的不充分、不完整,才給讀者帶來了無限想象的空間,也為讀者對文本寓意性和多義性的破譯提供了某種可能。有些教師在教學時,為充分考慮小說的這種敘述藝術,而去坐實理解,認為這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最艱苦的一個冬天的真實故事”,這就把卡夫卡通過小說表現對現代人類生存境況的洞悉與憂慮,僅僅局限於對某一物質生活狀況的反映了,削弱了小說的思想意義。

二、核心情節

《騎桶者》的核心情節是“我騎桶飛翔”,這本身就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煤桶,都是不能飛翔的。“我”騎的是什麼樣的煤桶,小說中並沒有明確交代,敘述的不具體給閱讀者留有了理解與再造的餘地,所以有人認為是“鐵桶”(葉庭芳,《卡夫卡全集》),而有人則認為是“木桶”(《〈外國小說欣賞〉教師教學用書》)。但不管是鐵桶還是木桶,它的飛翔都是要有一定條件的,可敘述者卻避而不談,說飛就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飛翔這一行徑,與要煤這個行為,產生了巨大反差,因為飛翔是在上的行為,而煤是埋在地下的。雖然飛翔是那麼的浪漫和美好,讓人感到輕鬆愉快,但卻被用來承擔“賒煤”這樣沉重的主題。這就注定了飛翔不可能達到預想的目的,而會使他陷入更加嚴酷的現實,產生更加令人心酸的結果,從而形象地表現了預想與現實之間如此矛盾、悖謬與怪誕的程度,這是極具有反諷意味的。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不是拎著或提著煤桶而是騎著它去呢?這首先是因為“我”對煤的需要太迫切了:“煤全部燒光了;煤桶空了;煤鏟也沒有用了;火爐裏透出寒氣,灌得滿屋冰涼。”“我可不能活活凍死;我的背後是冷酷的火爐,我的麵前是同樣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須快馬加鞭,在它們之間奔馳,在它們之間向煤鋪老板要求幫助。”騎著桶去肯定要比提著或拎著去速度更快。“我可以騎著它來到這裏”還是為了更好地證明“我”沒有說謊,“我的煤桶已經空了”,“我”確實“一星半點煤屑都沒有了”。正因為“煤店老板對於我的通常的請求已經麻木不仁”,所以“我”必須用這樣一種非常奇特的方式向他請求,哪怕是“一鏟最次的煤也行”,以換取他對“我”的哪怕一點點同情,“如果你們給我兩鏟,那我就喜出望外了”。這就使“我”騎桶飛翔的荒誕又顯得非常自然、真切。

從敘事本質上講,每一篇敘事作品都是以某個敘述時間作為故事開端,由此講述主要事件的過程的,《騎桶者》自不例外,它是從故事的中間開始講述的。所以,我們讀不到一些“可靠”的信息:這是發生在什麼時代的事情?這是什麼地方的冬天?這是冬天的什麼階段?“我”的身份是什麼?“我”有家庭嗎?“我”的煤是從什麼時候燒完的?“我”為什麼會如此困窘?既然煤店老板說“已經給所有的顧客供應了煤”,為什麼唯獨“我”沒有煤呢?除了自然的原因,嚴重缺煤的困境會不會是“我”個人造成的呢?既然是去“弄些煤來燒”,那又為什麼不帶錢去買呢?這些理應充分報道的“可靠”事實,都被人物的主觀性所扭曲,讀者看到的是一種“變形了的信息”(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需要讀者作完全而合理的解讀。正是敘述者對事實報道的不充分、不完整,才給讀者帶來了無限想象的空間,也為讀者對文本寓意性和多義性的破譯提供了某種可能。有些教師在教學時,為充分考慮小說的這種敘述藝術,而去坐實理解,認為這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最艱苦的一個冬天的真實故事”,這就把卡夫卡通過小說表現對現代人類生存境況的洞悉與憂慮,僅僅局限於對某一物質生活狀況的反映了,削弱了小說的思想意義。

二、核心情節

《騎桶者》的核心情節是“我騎桶飛翔”,這本身就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煤桶,都是不能飛翔的。“我”騎的是什麼樣的煤桶,小說中並沒有明確交代,敘述的不具體給閱讀者留有了理解與再造的餘地,所以有人認為是“鐵桶”(葉庭芳,《卡夫卡全集》),而有人則認為是“木桶”(《〈外國小說欣賞〉教師教學用書》)。但不管是鐵桶還是木桶,它的飛翔都是要有一定條件的,可敘述者卻避而不談,說飛就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飛翔這一行徑,與要煤這個行為,產生了巨大反差,因為飛翔是在上的行為,而煤是埋在地下的。雖然飛翔是那麼的浪漫和美好,讓人感到輕鬆愉快,但卻被用來承擔“賒煤”這樣沉重的主題。這就注定了飛翔不可能達到預想的目的,而會使他陷入更加嚴酷的現實,產生更加令人心酸的結果,從而形象地表現了預想與現實之間如此矛盾、悖謬與怪誕的程度,這是極具有反諷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