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刻苦自勵、嚴於律己的操守與業績,生動地顯示了左光鬥對他進行教育熏陶和精神影響的結果,說明了他完全堪當大任,也說明了左光鬥有知人之明。雖然天氣奇寒,但他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宵衣旰食,不知疲倦,因為有左光鬥的精神鼓舞著他,遺訓警策著他,人格力量支持著他。左光鬥的品格直接影響了史可法,由此可見左光鬥對史可法往日的教誨之嚴、熏陶之深、影響之大。作者刻畫左光鬥,不僅運用了直接描寫的方法,而且通過史可法的語言與行為來側麵烘托,使其形象與精神風貌更有光彩。
有人曾經苛責史可法對抗農民起義軍,認為這是他的“局限性”之所在,但這樣的“局限性”不是他個人的,而是曆史的、時代的、文化的。作為一個蒙受朝廷“恩典”與恩師教誨的人,在肩負國家重任的時候,他怎麼能超越他所在的政治環境與文化氛圍,乃至曆史和時代特點,去認可、認同起義乃至“反叛”自己的立場,背棄自己的追求,違背恩師的期望而站到農民起義軍那一邊呢?對曆史及其曆史人物,我們更多的不是去采取“批判”的態度,而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認識與發現,形成自己的曆史觀與價值觀。當然我們可以用今天的視角去審視古人及其思想,但這種審視是一種回望,是一種曆史的再現,而不是試圖對曆史進行改造。當我們對他們的思想有所認識、形成評價以後,也就獲得了我們所想要的文化積澱,也就具有了我們所需要的思維品質。事實上,在忠於國家、忠於朝廷,抵抗入侵、為國獻身這一點上,史可法的意誌是非常堅定的,品格是非常高尚的。後來他督師揚州,拒降多爾袞,“富貴不能淫”,最後以身殉國,是值得高度讚揚的,這也是左光鬥悉心、傾心教育的結果。
史可法的這句話,與文章前麵的內容形成了緊密的呼應,這主要體現在:一是與“繼吾誌事”相呼應,說明史可法沒有辜負老師的希望,真正繼承了恩師的“誌事”;二是與“老夫已矣,汝複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相呼應,說明史可法所擔負的正是支拄天下事的責任,也是恩師未竟的事業。左光鬥與史可法之間的師生情誼是建築在共同事業、共同抱負的基礎之上的。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日繼吾誌事”這句話是布局的線索,是行文的核心,雖是“片言”,卻方位“居要”,是文章主旨的集中體現。
對《左忠毅公逸事》而言,要欣賞的東西似乎有很多,比如:人物所處曆史背景及由背景所體現出來的人物的精神風貌,文章的短小精悍、以一帶萬的選材藝術,注重細節描寫的筆法,用人物的相互映襯來表現人物關係的手法,運用多種手法對人物進行描寫,以及簡練而精致的語言,等等。但如果從文章的謀篇布局與主題顯現、情感表達來說,上述的這三句出自兩個人物的話語,其實是以左光鬥的“忠毅”精神為核心而貫穿成體,非常富於個性特征,更因其相互印證而為其精神品質畫龍點睛。這樣的寫法,既使左光鬥的形象充滿思想的光彩,又有非常集中的精神亮點;既生動形象,又深刻感人。可謂擔得千鈞,且以輕運重,充分體現了方苞這位“桐城派”大家孤詣的苦心、獨運的匠心。抓住這三句話,我們也就深入了文章的“精髓”,把握了文章的“經脈”,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視角,也使我們的欣賞活動變得鮮活起來。通過對這些關鍵語句的賞讀和玩味,深會其意,深悟其妙,身臨其境,深得“三昧”。這是“按照作者的認識認識作者,遵循作者的思路探究思路,緊扣作者的語言理解語言”(柳印生語)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