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所敘寫的是詩人旅居北平的短暫生活片段:因為偶爾瞥見房間小圓窗外常春藤的綠影,於是“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了一個矮小、潮濕、簡陋、炎熱的房間。“我”的這種“毫不猶疑”“了截爽直”的堅定態度,連公寓裏的夥計都感到非常的驚奇。這是因為:“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它給“孤獨而陌生”的詩人帶來了生活的歡欣、喜悅,可以安放一顆“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的心靈,使他忘記了孤獨,“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這是詩人由曾經的孤獨、感傷而轉入喜悅、滿足情感的起點。
於是,他每天非常快活地坐在窗前,天天望著這綠色的生長。它生長中的每一個過程都是那麼地引“我”注目:伸開柔軟的卷須,攀緣繩索或枯枝;舒開折疊的嫩葉,漸漸變青、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希望它長得快,長得茂綠。甚至它在風雨中的淅瀝聲和婆娑的舞姿,也是那麼地令“我”著迷。“我”每天的生活很充實、很飽滿、很愉悅。這是詩人喜悅情感的具體化,這時的他已完全拋開了那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不快,而沉浸於與“綠”為友的快樂之中,這時他的心境是平和的,他似有“相看兩不厭,隻有常春藤”之樂。
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詩人萌生了一個自私的念頭:與綠色更接近,更親密;拿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裝飾過於抑鬱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幸福和猗鬱的年華;直至囚住這綠色,“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但是,當他把兩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上書桌、裝飾房間以後,這幽囚的“綠友”的尖端卻總是朝著窗外,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與“善意”。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由柔綠而嫩黃;枝條也開始變得細瘦而嬌弱。他雖然可憐這“綠友”,但它的固執,卻使他非常的“惱怒”與“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所以他生長出了一個魔念:“不放走它”。這時的詩人,已從“欣賞者”轉向了“占有者”,他與“綠”的關係也已從各自獨立而變為相互對立。此時詩人的情緒極不穩定,心態發生了嚴重的偏移。
正是由於情緒的大起大落,詩人的一顆渺小的心靈開始了對自我行為的深刻解剖與反思,這使詩人發現了生活的哲理、生命的奧秘,也使他發現了詩。詩人明白了,微小的生命正如偉大的存在,一樣應當有權利好好地活著。於是他決定讓“綠囚”出牢,“臨別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並“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這使他如釋重負,好像一個犯錯的孩子終於有了補過的機會似的。當他懷念著“綠友”,希望能夠和它重逢並請它接納自己的時候,詩人的情緒又一次恢複了平靜。隻不過這是經曆心靈洗禮之後的敦厚、深厚、醇厚,“感情厚實,蘊藉有力,文字格外凝重不浮”,他從一個“隱微的生命提示一個崇高的真理,而這個真理帶著溫暖,很容易就落在我們的心頭”。(劉西謂,《陸蠡的散文》)
《囚綠記》所敘寫的是詩人旅居北平的短暫生活片段:因為偶爾瞥見房間小圓窗外常春藤的綠影,於是“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了一個矮小、潮濕、簡陋、炎熱的房間。“我”的這種“毫不猶疑”“了截爽直”的堅定態度,連公寓裏的夥計都感到非常的驚奇。這是因為:“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它給“孤獨而陌生”的詩人帶來了生活的歡欣、喜悅,可以安放一顆“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的心靈,使他忘記了孤獨,“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這是詩人由曾經的孤獨、感傷而轉入喜悅、滿足情感的起點。
於是,他每天非常快活地坐在窗前,天天望著這綠色的生長。它生長中的每一個過程都是那麼地引“我”注目:伸開柔軟的卷須,攀緣繩索或枯枝;舒開折疊的嫩葉,漸漸變青、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希望它長得快,長得茂綠。甚至它在風雨中的淅瀝聲和婆娑的舞姿,也是那麼地令“我”著迷。“我”每天的生活很充實、很飽滿、很愉悅。這是詩人喜悅情感的具體化,這時的他已完全拋開了那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不快,而沉浸於與“綠”為友的快樂之中,這時他的心境是平和的,他似有“相看兩不厭,隻有常春藤”之樂。
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詩人萌生了一個自私的念頭:與綠色更接近,更親密;拿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裝飾過於抑鬱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幸福和猗鬱的年華;直至囚住這綠色,“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但是,當他把兩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上書桌、裝飾房間以後,這幽囚的“綠友”的尖端卻總是朝著窗外,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與“善意”。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由柔綠而嫩黃;枝條也開始變得細瘦而嬌弱。他雖然可憐這“綠友”,但它的固執,卻使他非常的“惱怒”與“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所以他生長出了一個魔念:“不放走它”。這時的詩人,已從“欣賞者”轉向了“占有者”,他與“綠”的關係也已從各自獨立而變為相互對立。此時詩人的情緒極不穩定,心態發生了嚴重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