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此解讀為哪般——《畫山繡水》文本誤讀解析(1 / 3)

至於第四種說法,除了上麵所分析的之外,還有這樣的不足:既然把“畫”和“繡”當作動詞來理解了,又怎麼同時當作名詞來理解呢?前後理解不一致的結果,隻會使學生不知所措,認識迷糊。

從根本上說,桂林山水之美是大自然造化之功,“是大自然的千古傑作”,所謂“無水無山不入神”(吳邁語)。所以要問“畫”和“繡”的動作主體是誰,首先是大自然。但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釋,對我們閱讀散文本身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任何作家在描寫某個山水景物時,總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總有自己需要表達的情愫,總有自己個性化的表述。要讀解題目的含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文本中去,因為隻有作者才能告訴我們題目後麵的“密碼”。其實,楊朔在文中是有所交代的,請看這樣的句段:

(1)這種奇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畫師,想要用詩句、用彩筆描繪出來,到底誰又能描繪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2)憑著我一枝鈍筆,更無法替山水傳神,原諒我不在這方麵多費筆墨。有點東西卻特別觸動我的心靈。我也算遊曆過不少名山大川,從來卻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沒有過一條水,這樣泛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隻有桂林山水。

(3)可是你千萬不能一味貪看這類有趣的事兒,怠慢了眼前的船家。他們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寶庫。那船家或許是位手腳健壯的壯族婦女,或許是位兩鬢花白的老人。不管是誰,心胸裏都貯藏著無數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隻要戳個小洞,就要噴濺出來。

我們隻要把這些段落和句子(包括其中的一些詞彙)反複讀幾遍,就不難準確認識題目“畫山繡水”的含義:桂林山水獨特的美,不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勞動人民(文中的“船家”是他們的代表)用生活的感情,用智慧的想象描摹(“畫”與“繡”)出來的,除此,任何“詩人畫師”(當然包括作家自己)都不能“為山水傳神”,都不能描摹出那山水的精髓!這樣理解,既沒有上述幾種說法的不足,又與文章的主體內容相契合,抓住了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作家的情緒與心境,與作家的寫作意圖相吻合。如此,解題這一個環節也就不能放在課的開頭了,它必須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乃至認真研讀之後。

二、對文中四個傳說的誤讀

文中借船戶的口講了漓江兩岸有關山岩來曆的傳說,主要有:“父子岩”“寡婦橋”“望夫石”“媳婦娘(新娘)岩”等四個傳說。對這四個傳說的內容歸納,有四位老師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這些傳說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在舊社會所受的深重苦難,是舊時代勞動人民艱難苦恨的生活的形象反映;有兩位老師則直接說:這是寫“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以這樣落後而陳腐的思想觀點去理解這些傳說所蘊含的思想內容,不免陷入“政治圖解”的窠臼,既與現實時代相距甚遠,更與現代中學生的思想認識風馬牛不相及。我們還是先來看這四個傳說的具體內容,然後再作一些基本的判斷。

至於第四種說法,除了上麵所分析的之外,還有這樣的不足:既然把“畫”和“繡”當作動詞來理解了,又怎麼同時當作名詞來理解呢?前後理解不一致的結果,隻會使學生不知所措,認識迷糊。

從根本上說,桂林山水之美是大自然造化之功,“是大自然的千古傑作”,所謂“無水無山不入神”(吳邁語)。所以要問“畫”和“繡”的動作主體是誰,首先是大自然。但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釋,對我們閱讀散文本身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任何作家在描寫某個山水景物時,總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總有自己需要表達的情愫,總有自己個性化的表述。要讀解題目的含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文本中去,因為隻有作者才能告訴我們題目後麵的“密碼”。其實,楊朔在文中是有所交代的,請看這樣的句段:

(1)這種奇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畫師,想要用詩句、用彩筆描繪出來,到底誰又能描繪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2)憑著我一枝鈍筆,更無法替山水傳神,原諒我不在這方麵多費筆墨。有點東西卻特別觸動我的心靈。我也算遊曆過不少名山大川,從來卻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沒有過一條水,這樣泛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隻有桂林山水。

(3)可是你千萬不能一味貪看這類有趣的事兒,怠慢了眼前的船家。他們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寶庫。那船家或許是位手腳健壯的壯族婦女,或許是位兩鬢花白的老人。不管是誰,心胸裏都貯藏著無數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隻要戳個小洞,就要噴濺出來。

我們隻要把這些段落和句子(包括其中的一些詞彙)反複讀幾遍,就不難準確認識題目“畫山繡水”的含義:桂林山水獨特的美,不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勞動人民(文中的“船家”是他們的代表)用生活的感情,用智慧的想象描摹(“畫”與“繡”)出來的,除此,任何“詩人畫師”(當然包括作家自己)都不能“為山水傳神”,都不能描摹出那山水的精髓!這樣理解,既沒有上述幾種說法的不足,又與文章的主體內容相契合,抓住了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作家的情緒與心境,與作家的寫作意圖相吻合。如此,解題這一個環節也就不能放在課的開頭了,它必須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乃至認真研讀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