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此解讀為哪般——《畫山繡水》文本誤讀解析(2 / 3)

二、對文中四個傳說的誤讀

文中借船戶的口講了漓江兩岸有關山岩來曆的傳說,主要有:“父子岩”“寡婦橋”“望夫石”“媳婦娘(新娘)岩”等四個傳說。對這四個傳說的內容歸納,有四位老師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這些傳說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在舊社會所受的深重苦難,是舊時代勞動人民艱難苦恨的生活的形象反映;有兩位老師則直接說:這是寫“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以這樣落後而陳腐的思想觀點去理解這些傳說所蘊含的思想內容,不免陷入“政治圖解”的窠臼,既與現實時代相距甚遠,更與現代中學生的思想認識風馬牛不相及。我們還是先來看這四個傳說的具體內容,然後再作一些基本的判斷。

1.“父子岩”

姓龍的父子二人,為了當地百姓免於饑荒,而不願為一位員外造船,就逃到山中的岩洞裏,最後餓死了。這樣的故事,與“艱難苦恨的生活”其實是扯不上關係的。但也許因為有了一個對立麵“員外”,而被冠以“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這樣認識的前提是,“員外”作為土財主是“統治階級”的一員,隻要有“員外”的身份,他就必然是帶著“原罪”的(這種認識與現在的有些人“仇官”“仇富”的心態多少有點類似)。而故事中的“員外”隻不過是出於一己私利(也許是被迫的)捐個官而已,還談不上什麼“階級壓迫”。龍姓父子出於“義氣”不與“員外”合作而逃走,也不能算是“階級鬥爭”。(現實生活中,普通百姓遭受有權有錢有勢階層欺壓的事情,也沒有聽誰說是什麼“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

2.“寡婦橋”

這是一個關於“善舉”的故事,是傳說,也是神話故事。“寡婦橋”也叫“寡婆橋”,一個善心的寡婆婆,盡管她自己也很窮,但還是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去修橋,可幾年也修不成。歌仙劉三姐“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幫助她修了一座“永久也不壞”的橋。關於故事的主人公,另一種說法是十八位寡婦,她們“自怨命苦,決心修道積德,做些善事,以求好運”,最後也是“得仙相助”修好了橋。從此以後,“村裏年年風調雨順,那十八名寡婦人人都重新找到了丈夫,成雙成對,恩恩愛愛地度過了美好的晚年”。(《橋梁建設報》,1994年10月7日)不管傳說的差異有多大,都與“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無關,也與“勞動人民在舊社會所受的深重苦難”無關。

3.“望夫石”

鬧災荒年代,一對夫婦逃荒途中,丈夫爬上山頂瞭望桂林時,妻子在山下望著丈夫。恰在這時,他們都死了,化成了石頭。這可以說是“勞動人民艱難苦恨生活的形象反映”,但這樣的情景難道隻有在所謂的“舊時代”(“舊社會”)才會有嗎?即如楊朔寫作此文的1961年,全國也正在鬧著饑荒,且在不少地方餓死了許多人。這個傳說,顯然也不能說是“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的反映。

其實關於“望夫石”還有另外一個版本:一對名叫水生和水妹的年輕夫婦,勤勞而樸素,他們的日子一直過得很艱難,但他們卻一直想過上快樂的日子。仙人鐵拐李兩次搭船試他們的心腸,發現他們非常善良,慷慨無私地幫助他人,於是鐵拐李點化他們夫妻成仙(化成了石頭)。(李肇隆等,《桂林山水的傳說》)這樣的傳說(神話),告訴我們的是“為人善良與快樂生活的關係”(在傳統文化中體現為“善有善報”),更加說明了與“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是扯不上邊的。

4.“媳婦娘(新娘)岩”

“媳婦娘(新娘)岩”其實是“梁祝故事”的翻版,充其量是一個“殉情”故事,類似的故事還有“鴛鴦灘”“美女梳妝岩”等。一個美麗漂亮的姑娘,為了忠於自己的愛情,寧可放棄生命,也不屈從於強權。這個傳說中,當然不排除有所謂的“壓迫”與“抗爭”,但與“階級”與“革命”卻不可等同。如果庸俗化理解這樣的故事,那麼一些經典的愛情故事諸如“牛郎織女”“孔雀東南飛”“白蛇傳”等的主題就要重新認識。

以上四個傳說,其實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與美好願望,其中涉及的有道德層麵的,如龍姓父子遵守做人準則、“講義氣”,寡婆婆的樂於助人、無私奉獻;有倫理層麵的,如年輕夫婦的相濡以沫、恩愛廝守,媳婦娘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些都屬於“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漓江兩岸的人們用他們的藝術想象解釋了一些山岩的由來、命名和特征,通過這種富有意義也富有情趣的說明,表現了他們對家鄉的無比熱愛的美好情感和對生活的理想與信念。

吊詭的是,進入新的曆史時代以後,從小學到高中“政治”學科的課本中,都不再講什麼“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了,為什麼我們的語文課上還在大講特講呢?時至今天,難道我們語文教師的思維還停留在“革命”和“鬥爭”的年代,還在運用“階級鬥爭”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一些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問題?還要做捍衛“革命”與“階級鬥爭”理論的“衛道士”嗎?真是匪夷所思!

三、對寫作意圖的誤讀

正因為對文中四個傳說的誤讀,也就自然造成了對作者寫作意圖的誤讀。六位教師不約而同地問了學生這樣的問題:“本文的寫作意圖是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讚美漓江優美的山水?”然後啟發引導學生細讀四個傳說,對四個傳說的內容進行歸類。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這樣的話:“讓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時,不要忘記過去,不要忘記舊社會的苦難,不要忘記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