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個人多年後回到故鄉,仍然可能鄉愁不斷,因為他所熟悉的故鄉已經改變了。物是人非,便有鄉愁。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我當年離開大陸,“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乃此生最大的傷痛。幸好那時我已經21歲,故土的回憶,文化的濡染已經深長,所以日後的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魂唐魄。我在詩文中所以呼喊著狂吼著黃河長江,無非是努力為自己招魂。(《新京報》,2004年4月14日)
他的這段話,雖然不是專門談論《聽聽那冷雨》的,但卻被眾多的評論家所關注,加之在其第一輯“蒲公英的歲月”中,所以大家就難免將其歸類為“鄉愁”了。
在原文的第一段後,編者刪去了一些文字,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裏麵是中國嗎?那裏麵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隻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而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裏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裏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裏?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櫥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裏?
作者筆下的“殘山剩水”“皇天後土”以及那些“紜紜黔首紛紛黎民”無疑指的是古老的大陸,但其所表現出來的卻顯然不是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因為感慨於政權的更替,江山的易手,雖然在地域上說還是“中國”,但“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乃至於他發出了“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裏呢?”的感歎。如果再聯係作者所提到的傅聰、馬思聰,我們更不難理解由於政治運動給知識分子所帶來的極大衝擊,不僅是肉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雖然身處大陸之外,對“史無前例”的運動也許不清楚、不明白、不理解,但作者對大陸人民命運的關注卻一天、一刻也沒有停止,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思鄉”的範圍。安東尼奧尼用他的鏡頭拍攝了他眼中的《中國》,但黑白片中所表現的部分真實生活,卻激起了大陸人民的憤怒,遭到了大陸人民的一致聲討與譴責。圍繞安東尼奧尼的《中國》所發生的一切,作者肯定從有關媒體了解到了,但他不明白,為什麼事情會是這樣?古大陸的紛紛攘攘,都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在課文節選部分的第二段文字裏,作者說:“隻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於是,“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作者通過對中國古老文字中的“雨”字的品味,來挖掘“雨”所蘊含的文化意韻,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作者的深長“濡染”,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仰慕之情。
鄉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個人多年後回到故鄉,仍然可能鄉愁不斷,因為他所熟悉的故鄉已經改變了。物是人非,便有鄉愁。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我當年離開大陸,“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乃此生最大的傷痛。幸好那時我已經21歲,故土的回憶,文化的濡染已經深長,所以日後的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魂唐魄。我在詩文中所以呼喊著狂吼著黃河長江,無非是努力為自己招魂。(《新京報》,2004年4月14日)
他的這段話,雖然不是專門談論《聽聽那冷雨》的,但卻被眾多的評論家所關注,加之在其第一輯“蒲公英的歲月”中,所以大家就難免將其歸類為“鄉愁”了。
在原文的第一段後,編者刪去了一些文字,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裏麵是中國嗎?那裏麵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隻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而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裏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裏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裏?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櫥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