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為自己招魂——《聽聽那冷雨》題旨探析(3 / 3)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者在原作中,還直接表達了對現代文明直接衝擊古典韻味的迷惑,他借助於對浪漫情人的勾勒,點出了黑白片中的另一幅色彩的逆向情緒,那“油布篷”的情景,在濃鬱的“溫存”裏抒寫了淡淡的哀愁。時間的快節奏,不容人們磨磨蹭蹭,“兒女情長”也已難得一見。人們的生活更多是為奔波,你看那“上班下班,上學放學……”,如此快速地轉動,甚至是“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幹幹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拂就落了”。但作者又非常堅信:“無論工業如何發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隻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但不知出於怎樣的考慮,教材的編者在“節選”部分中把這些文字刪去了,這直接造成了對文本解讀的偏差。

如此看來,僅僅以“鄉愁”來概括這篇文章的題旨是不全麵的,在《聽聽那冷雨》中,作者所要傳達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深孺慕之情,是對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碰撞中而不斷式微的無端感傷,是對政治命運、人生遭際不堪回首的無盡感歎,是對大陸、故土的深深依戀、憂慮與無限熱愛。說到底,這是作者選擇生活中的一種常見意象,借助一種獨特的表述為自己招魂。這種“魂”就是千百年來在傳統文人身上所集中體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它或者表現為“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杜甫語),或者體現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語),或者顯現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語),其流傳至今、生生不息、光耀千秋,激勵著無數的人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們在研究與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題時,往往有一些現成的標簽,有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分析方法來左右甚至製約我們的思維,甚至有時是“以人定文”“因人廢文”。在這些方麵,我們是有過教訓的。凡是所認為的“正麵人物”“偉大人物”,那他們的作品所表現的肯定是“偉大”“崇高”“激昂”“樂觀”“積極”等感情;而如果是所謂的“反麵人物”或在曆史上現實中較普通的人物,那他們所表現的就隻能是“反動”“落後”“消極”“低沉”“頹廢”等感情。所以,“實事求是”永遠是我們評價一篇文章的科學態度。具體到餘光中身上,我們恐怕不能因為他寫過一些表達“鄉愁”主題的作品,就想當然地認為他的所有作品就都是這一個主題;也不能因為他的某一作品中有了“鄉愁”的情緒,我們就主觀認為該作品就隻有“鄉愁”這一個主題;我們更不能因為他生活在台灣,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的作品肯定就隻會表現“鄉愁”,乃至要給他戴上“鄉愁詩人”的帽子,這是連詩人自己也不會完全認可的。他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這樣的話:“大家都說我是鄉愁詩人,到後來我就煩了。”他解釋說,鄉愁固然很美,可是鄉愁也不一定是絕對正麵的價值,因為一個人一離故鄉就發愁、想家的話,有可能這個人沒有出息。按照中華傳統文化的訓示,他應該在外麵有所貢獻,有一番功勞,使得他的故鄉因他而自豪,遠遠勝過他回到家裏守株待兔。鄉愁,是一種家國情懷。

餘光中確實寫過很多表現“鄉愁”的詩文,但他還有許多其他的好作品,我們不應該隻是一味地關注“鄉愁”。隻有閱讀與認識視野寬闊起來了,我們才能引導學生對《聽聽那冷雨》的豐富主題與深厚情感,理解得更加全麵,也更加客觀,才能夠從中讀出文本所表達的意蘊,思考獨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