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自述,透露出了這樣幾點:一是文章的突出主題是有關“生命的感慨”;二是文章中雖然涉及了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敬老愛幼”,但作者明確說要“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三是確定這樣的主題的考慮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人類“不但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當然,作者說所有的動物都不會“善待衰老的生命”,有待商榷);四是“成熟的生命,即所謂中青年人”,承擔著極其沉重的責任,作者通過“滲透”的方式,也巧妙地傳達出了“倫理性質”;五是被作為“尊老愛幼”集中體現的“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的情節並非實有其事,而是作者的“設計”。
而在眾多的解讀文章中,作者的這些陳述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遭到了不應有的漠視。如上所述,大多數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仍然把它的主題定為“尊老愛幼”,有關雜誌或網絡上的大量“教案”“教學設計”“課例”也持這種說法。筆者曾經在許多語文教師中作過調查,結果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這四個字。
《散步》一文不足七百字,卻含義雋永,意味深長。全文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點:“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我”決定委屈兒子;母親卻依從了孫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結合文本內容和作者的陳述,我們可作這樣的解讀。
1.對生命的感悟
文中有兩處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寫,一處是“我”眼中的: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冬去春又來,那隨處可見的綠意,那密密的嫩綠的新芽,那咕咕作響的水泡,洋溢著濃濃春意,充滿著詩情畫意。它們充分顯示著生命氣息的濃鬱,生機的盎然,生命力的旺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是對生命力的禮讚”。麵對如此美好的自然生命,作者觸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類的生命,想到了母親的生命。自然會輪回,生命有代謝,正是在經曆了一個又一個冬天的嚴寒之後,我們才更加體會到了春天的燦爛;春天在招手,生命在呼喚,正是因為母親已步入老年,所以做兒子的才更加希望母親像春天的萬物一樣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處是母親眼中的:
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人是自然之子,和自然交融,享受大自然,享受陽光、空氣,這是滿足生命本身的需要,給人以莫大的快樂。母親眼裏的春色是這樣美好,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這字裏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徹悟。
作者的自述,透露出了這樣幾點:一是文章的突出主題是有關“生命的感慨”;二是文章中雖然涉及了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敬老愛幼”,但作者明確說要“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三是確定這樣的主題的考慮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人類“不但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當然,作者說所有的動物都不會“善待衰老的生命”,有待商榷);四是“成熟的生命,即所謂中青年人”,承擔著極其沉重的責任,作者通過“滲透”的方式,也巧妙地傳達出了“倫理性質”;五是被作為“尊老愛幼”集中體現的“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的情節並非實有其事,而是作者的“設計”。
而在眾多的解讀文章中,作者的這些陳述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遭到了不應有的漠視。如上所述,大多數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仍然把它的主題定為“尊老愛幼”,有關雜誌或網絡上的大量“教案”“教學設計”“課例”也持這種說法。筆者曾經在許多語文教師中作過調查,結果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這四個字。
《散步》一文不足七百字,卻含義雋永,意味深長。全文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點:“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我”決定委屈兒子;母親卻依從了孫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結合文本內容和作者的陳述,我們可作這樣的解讀。
1.對生命的感悟
文中有兩處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寫,一處是“我”眼中的: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冬去春又來,那隨處可見的綠意,那密密的嫩綠的新芽,那咕咕作響的水泡,洋溢著濃濃春意,充滿著詩情畫意。它們充分顯示著生命氣息的濃鬱,生機的盎然,生命力的旺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是對生命力的禮讚”。麵對如此美好的自然生命,作者觸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類的生命,想到了母親的生命。自然會輪回,生命有代謝,正是在經曆了一個又一個冬天的嚴寒之後,我們才更加體會到了春天的燦爛;春天在招手,生命在呼喚,正是因為母親已步入老年,所以做兒子的才更加希望母親像春天的萬物一樣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