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怎一個“尊老愛幼”了得——《散步》主題芻議(2 / 3)

一處是母親眼中的:

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人是自然之子,和自然交融,享受大自然,享受陽光、空氣,這是滿足生命本身的需要,給人以莫大的快樂。母親眼裏的春色是這樣美好,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這字裏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徹悟。

“人,應該在希望中棲居。”生活中,一個老人看到小孩總是會充滿歡喜、慈愛、欣賞,因為在幼兒的身上,老人看到了自己美好的幼年,燃起了自己生活的希望。所以,沒有一個老人會因為見到小孩而產生孤獨、無助,以及對生活的恐慌情緒的。與此相同,母親看到的春色是這樣的美好,這樣的美景自然會激發母親對美好生命的珍愛。母親的目光中,流露的是對新生的欣喜,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徹悟。大仲馬說:“世界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隻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相比較。隻有那些曾經在大海裏抱著木板經受淒風苦雨的人,才能體會到幸福有多麼的可貴。”(《基督山伯爵》)這正是母親此時的心境。

作者還非常巧妙地通過兒子的口,直觀地揭示了生命傳承的奧秘:“小家夥突然叫起來:‘前麵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麵也是媽媽和兒子。’”天真稚嫩的話語,傳達出的卻是對生命的最質樸的認識:美好的生命狀態,是由於其代代相因、生生不息之傳承。兒子要走小路,不僅因為小路上有美麗的風景,更因為年幼無知的他還沒有經曆過生命的磨難;母親要走大路,不僅因為大路平坦,不想因走小路而給兒子增添負擔,更重要的是她曆經過人生之路的坎坷,明白生命之途的坦蕩來之不易。

對生命的熱愛,源於體會到了生命的快樂,而生命的快樂之中,“天倫之樂”是極為重要的內容,愛情、親情、家庭,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價值,這才有了兩對母子、祖孫三代、一家四口在田野裏其樂融融地散步,而演繹出一曲生命的讚歌。“我們都笑了”,正形象地告訴讀者,這樣的一段生命曆程,是一次幸福之旅,是一次快樂之行。

2.對生命的珍愛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是人的最大快樂,托爾斯泰也說“健康是一個人的最大幸福”。“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享受健康,是享受生命最基本的方麵,是生命骨子裏的東西,是生命古老又永恒的需要。溫馨質樸的語言,飽含著一個兒子對母親的真切關心,凸顯的是對他人生命的關愛特別是對年老者生命的關愛,拳拳之情溢於言表。

劉亮程在《寒風吹徹》中說:“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麼渴望春天來臨。盡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隻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作者的母親也不例外,所以他非常慶幸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個“熬”字,並非對嚴寒的冬天的抱怨,而是母親頑強生命力的突出表現,蘊含著母親對生命的渴求與酷愛。在春天的田野裏,母親看到了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水波粼粼的魚塘。這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對美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我生命的眷念與珍愛。

誠然,母親對散步的態度開始並不積極,在常人看來“輕鬆愉快的戶外活動”,母親卻“不願”,這是因為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這是老年人再也正常不過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顯然,這種“不願”,隻是一種客觀情勢所迫而已,而不是完全“不讚同”或拒絕,所以當“我”勸她“應該多走走”時,她也就同意了。她當然明白,散步,可以活動筋骨,可以放鬆心情,可以調節生活節奏,可以鍛煉身體。母親態度的轉變,既有對兒子的信任,也有對兒子的尊重,更有對生活的熱愛。她的“信服”與“聽話”,我們不能誤認為是一種“非常態的行為”,而是生命發展的自然結果,是母親因生活境況發生變化後人生態度轉變的正常景象。人們常說,被苦難淘洗過之後,人的心會變得柔軟而樸素;馬斯洛也說,就算是麵對死亡,每個人仍然擁有自由意誌。文中母親的心態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