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任何“言說”都無法表達——《雲南冬天的樹林》誤讀舉隅(1 / 3)

(2)雲南冬天的樹林的“特征”。

對此,有教師這樣解說:

雲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於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過這場搏鬥之後,大地便歸於沉寂,荒寒。而雲南樹林裏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平和的狀態。

我們有什麼根據說“雲南樹林的更替”要比北方的“更接近於自然”?難道北方的樹林都是因“不自然”的“人為”原因才發生“死亡”的嗎?這顯然有違自然常識。北方“樹葉的生死”就沒有一種“大化的味道”,就不是“悄然”而“平靜”的?這也明顯與現狀不符。說“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這也隻是人們的一種印象或者一種感覺,甚至是一種隱喻,而不是它的本真狀態。如果說北方的樹的死亡是讓人“驚悚的”,那難道就隻有雲南的樹的死亡才值得“歡欣與讚美”?同樣是樹,同樣是樹葉的飄落,同樣是樹的自然習性,同樣是新陳代謝,同樣是腐爛成泥,同樣是為了樹的更好生長,為何要分出彼此,辨出優劣?

如果說有區別,那麼造成這種區別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地域,在於氣候條件的不同。嚴格地講,雲南是沒有“冬天”的,其實在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四季都是不明顯的。借用“冬天”這個詞,隻不過說明了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黃河流域文化的巨大影響而已。作家自己也說:“雲南的冬天沒有通常詩歌所慣寫的某些冬天意象”,“在雲南,‘冬天’這個詞和正在眼前的具體事物無關”。所以,在雲南的樹林裏,“樹葉永遠,每一個月份都在死去”,當然,它們也在“每一個季節都活著”,“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的生命在雲南的每一個季節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樣燦爛而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雲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征”。

柳宗元有一首題為《柳州榕葉落盡偶題》的詩:“宦情羈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我曾問學生兩個問題:“時光正值‘春半’為何會‘榕葉滿庭’?既是‘榕葉滿庭’那就是一片衰敗現象,可卻又為何出現‘鶯亂啼’的景象呢?”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從作者的主觀情感上去找原因,而沒有從地處我國南方的廣西柳州這一有別於北方的地區去作客觀分析,其因就在於學生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北方”,缺乏在“南方”的生活經驗。其實,柳宗元在詩中運用的是虛實結合的手法,既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寫,又是觸景生情後的獨特的心理感觸。

(2)雲南冬天的樹林的“特征”。

對此,有教師這樣解說:

雲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於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過這場搏鬥之後,大地便歸於沉寂,荒寒。而雲南樹林裏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平和的狀態。

我們有什麼根據說“雲南樹林的更替”要比北方的“更接近於自然”?難道北方的樹林都是因“不自然”的“人為”原因才發生“死亡”的嗎?這顯然有違自然常識。北方“樹葉的生死”就沒有一種“大化的味道”,就不是“悄然”而“平靜”的?這也明顯與現狀不符。說“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這也隻是人們的一種印象或者一種感覺,甚至是一種隱喻,而不是它的本真狀態。如果說北方的樹的死亡是讓人“驚悚的”,那難道就隻有雲南的樹的死亡才值得“歡欣與讚美”?同樣是樹,同樣是樹葉的飄落,同樣是樹的自然習性,同樣是新陳代謝,同樣是腐爛成泥,同樣是為了樹的更好生長,為何要分出彼此,辨出優劣?

如果說有區別,那麼造成這種區別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地域,在於氣候條件的不同。嚴格地講,雲南是沒有“冬天”的,其實在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四季都是不明顯的。借用“冬天”這個詞,隻不過說明了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黃河流域文化的巨大影響而已。作家自己也說:“雲南的冬天沒有通常詩歌所慣寫的某些冬天意象”,“在雲南,‘冬天’這個詞和正在眼前的具體事物無關”。所以,在雲南的樹林裏,“樹葉永遠,每一個月份都在死去”,當然,它們也在“每一個季節都活著”,“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的生命在雲南的每一個季節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樣燦爛而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雲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征”。

柳宗元有一首題為《柳州榕葉落盡偶題》的詩:“宦情羈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我曾問學生兩個問題:“時光正值‘春半’為何會‘榕葉滿庭’?既是‘榕葉滿庭’那就是一片衰敗現象,可卻又為何出現‘鶯亂啼’的景象呢?”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從作者的主觀情感上去找原因,而沒有從地處我國南方的廣西柳州這一有別於北方的地區去作客觀分析,其因就在於學生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北方”,缺乏在“南方”的生活經驗。其實,柳宗元在詩中運用的是虛實結合的手法,既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寫,又是觸景生情後的獨特的心理感觸。

(3)文章的寫景特點。

不少教師在引導學生研習文本時,對文章的寫作特點作了如下的解釋:

於堅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的時候,總是盡量避免傳統人文精神的幹擾,避免使用過於花哨的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盡可能采用最簡單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自然的直觀狀態,用富有質感的語彙讓人身臨其境。寫的是實實在在的景致。

說作家“盡量避免傳統人文精神的幹擾”基本是符合作品實際的,但要有所限製。這裏的“傳統人文精神”指的是所謂“北方的心境”,也就是作家沒有用“北方”的思維方式,“北方”的情感態度,“北方”的語言習慣來看待“雲南冬天的樹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寫作上的突破。正是他的這種寫作追求,使我們了解了自然狀態的豐富多彩,形態多樣,而不能說他就完全撇開了所有“傳統人文精神”。比如他這樣來命名雲南的冬天:“在這裏,冬天這個時間概念所暗示的隻是一種教科書上的文化,一個雲南口音的羅曼蒂克小詩人幻覺中的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一個來自外省的漫遊者所講述的關於暴風雪和藍胡子的傳奇故事。”同樣,他這樣寫自己在樹林中觀察“光”的變化後的欣喜心情:“把一群最堅硬的岩石稱為羊群,把一棵孤立的馬尾鬆叫作堂吉訶德先生,這不足為怪,這不是浪漫者的小名堂、小幻覺,因為是被光的變化欺騙了,這是令人愉快的錯覺。有時候,光會沿著一棵長滿苔毛的老樹的脊背溜下,像一隻金色絨毛的鬆鼠。而真正的鬆鼠卻看不見,它們隱身於大群的黑暗中,混跡於一堆看上去像老虎的東西中。”“羅曼蒂克小詩人”“小矮人和白雪公主”“藍胡子”“堂吉訶德先生”等這些極度文學化的人物都出現在文本中,我們能說這不是“傳統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