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不應該那麼改動——《肖邦故園》課文與譯文的比較分析(1 / 3)

(2)課文:

熱那佐瓦沃拉。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裏克·肖邦的搖籃就放在這兒的一間小房間裏。

譯文:

熱那佐瓦沃拉。一百幾十年前,弗雷德裏克·肖邦的搖籃就放在這兒的一間小房間裏。

雖然同為模糊性表述,但“一百多年以前”顯然沒有“一百幾十年前”具體、準確。肖邦出生於1810年,本文寫於1965年,距離肖邦出生時間為155年,原文最後有寫作日期,但被編者刪去了,掩蓋了這一時間表述上的問題。

(3)課文:

肖邦是在這兒出生的。在熱那佐瓦沃拉隻不過是度過了出生後幾個月的時光,後來他的雙親便遷居華沙了。但肖邦對這出生之地懷有無限的眷戀之情,經常跟他心愛的妹妹盧德維卡一起探望故裏。

譯文:

然而,肖邦卻是在這兒出生的。自然,任何一個書呆子都會說,雖然肖邦在熱那佐瓦沃拉隻不過是度過了出生後幾個月的時光,後來他的雙親便遷居華沙了。須知肖邦對這出生之地懷有無限的眷戀之情,經常跟他心愛的妹妹盧德維卡一起探望故裏。

用“然而……卻……”表示語意的轉折,突出了這片土地對肖邦藝術生命的重大影響。無疑,改後的句子失去了這樣的意思。加上刪去了譯文中對“這片土地的景色”的大段描寫文字,也使“這兒”的獨特價值沒有了著落。“須知”好似對“任何一個書呆子”的友情提醒,但也更加肯定地說明了肖邦對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至於譯文中所提到的“盧德維卡”(又譯為“路德維卡”)不是肖邦的“妹妹”而是姐姐,其出生於1807年,比肖邦大三歲。肖邦的兩個妹妹分別是伊莎貝拉(生於1811年)、艾米莉亞(生於1813年)。(加沃蒂,《肖邦傳》)

(4)課文:

1848年,當肖邦自愛丁堡給友人寫信的時候,眼前興許也浮現出了故園景色。

譯文:

1848年,當肖邦自愛丁堡給友人格日瑪瓦寫信的時候,眼前興許也浮現出了故園景色。

可能是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原文中所提到的大量人物都被刪去了。此處也是如此,但學生可能會產生新的疑問:這位友人是誰?為什麼要提到他呢?用籠統的“友人”來指稱,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不確定。其實這是肖邦在自己生命的末日時寫的一封信,收信者為波蘭詩人、政治家格日瑪瓦(1790—1871),他從年少時就一直是肖邦的好朋友,對肖邦的生活、思想甚至藝術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5)課文:

倘若你在這樣一個隆冬季節,站在小屋的前邊,望著被積雪壓彎了的光禿禿的樹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會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譯文:

倘若你在這樣一個隆冬季節,站在小屋的前邊,望著被積雪壓彎了的屋頂、光禿禿的樹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會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2)課文:

熱那佐瓦沃拉。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裏克·肖邦的搖籃就放在這兒的一間小房間裏。

譯文:

熱那佐瓦沃拉。一百幾十年前,弗雷德裏克·肖邦的搖籃就放在這兒的一間小房間裏。

雖然同為模糊性表述,但“一百多年以前”顯然沒有“一百幾十年前”具體、準確。肖邦出生於1810年,本文寫於1965年,距離肖邦出生時間為155年,原文最後有寫作日期,但被編者刪去了,掩蓋了這一時間表述上的問題。

(3)課文:

肖邦是在這兒出生的。在熱那佐瓦沃拉隻不過是度過了出生後幾個月的時光,後來他的雙親便遷居華沙了。但肖邦對這出生之地懷有無限的眷戀之情,經常跟他心愛的妹妹盧德維卡一起探望故裏。

譯文:

然而,肖邦卻是在這兒出生的。自然,任何一個書呆子都會說,雖然肖邦在熱那佐瓦沃拉隻不過是度過了出生後幾個月的時光,後來他的雙親便遷居華沙了。須知肖邦對這出生之地懷有無限的眷戀之情,經常跟他心愛的妹妹盧德維卡一起探望故裏。

用“然而……卻……”表示語意的轉折,突出了這片土地對肖邦藝術生命的重大影響。無疑,改後的句子失去了這樣的意思。加上刪去了譯文中對“這片土地的景色”的大段描寫文字,也使“這兒”的獨特價值沒有了著落。“須知”好似對“任何一個書呆子”的友情提醒,但也更加肯定地說明了肖邦對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至於譯文中所提到的“盧德維卡”(又譯為“路德維卡”)不是肖邦的“妹妹”而是姐姐,其出生於1807年,比肖邦大三歲。肖邦的兩個妹妹分別是伊莎貝拉(生於1811年)、艾米莉亞(生於1813年)。(加沃蒂,《肖邦傳》)

(4)課文:

1848年,當肖邦自愛丁堡給友人寫信的時候,眼前興許也浮現出了故園景色。

譯文:

1848年,當肖邦自愛丁堡給友人格日瑪瓦寫信的時候,眼前興許也浮現出了故園景色。

可能是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原文中所提到的大量人物都被刪去了。此處也是如此,但學生可能會產生新的疑問:這位友人是誰?為什麼要提到他呢?用籠統的“友人”來指稱,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不確定。其實這是肖邦在自己生命的末日時寫的一封信,收信者為波蘭詩人、政治家格日瑪瓦(1790—1871),他從年少時就一直是肖邦的好朋友,對肖邦的生活、思想甚至藝術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5)課文:

倘若你在這樣一個隆冬季節,站在小屋的前邊,望著被積雪壓彎了的光禿禿的樹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會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譯文:

倘若你在這樣一個隆冬季節,站在小屋的前邊,望著被積雪壓彎了的屋頂、光禿禿的樹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會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那曾經如誕生了耶穌的“馬廄”似的“小屋”,是肖邦降生之所,是肖邦藝術生命的不竭源泉,也是“充滿了驚心動魄的事變和無法解釋的衰落”之所,是現在人們朝覲和憑吊的聖地,更是作者所著力描畫的重點,所以“屋頂”一詞是無論如何不能刪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既然是“光禿禿的樹枝”,上麵也就沒有葉子,積雪是無法“壓彎”它的,刪改使原文的表述有了矛盾。

“你就會感到”後麵原有逗號,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的舒緩,這一句子的結構性中斷,更加突出了後麵要說的“你是和肖邦在一起”這一句話,使所表達的意思更加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