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不應該那麼改動——《肖邦故園》課文與譯文的比較分析(3 / 3)

“不知這兒的景觀是否算是和諧,一條小路猶猶豫豫蜿蜒伸展,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終於披著一身沙土消失在牧場邊緣。不知這兒的布局是否合理,那邊一片森林,這邊一排麥草蓋頂的茅舍,逶迤延向山丘。當你登上山頭,你會看見溪穀裏有一條彎彎曲曲、流水潺潺的小河正慢悠悠地流淌,盡管未受什麼阻擋,也無須繞什麼大彎。而在它身後則是夢一般的平原——那延綿不斷的灌木林就像縈繞地麵的青煙,使這片平原顯得格外迷茫。

“啊,這樣的景色!單調、模糊、無棱無角。此外,便是細雨紛紛,煙籠霧罩。”

這是秋天的景色。但是,一年之中還有其他季節。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魅力和色彩。

一年四季都得細心觀察這些色彩。

對樸素的環境與肖邦藝術創作的關係,作者有自己的認識:“我以為,我們對馬佐夫舍風景的價值估計過低了。”這使後麵的“誠然”一段話不至顯得突兀。被刪去的幾段話,正是作者用來佐證自己說法的可信程度。而尤利烏什·卡登·班德羅夫斯基又正是“看到這些形、聲和色彩的微妙差別,並且給予應有的評價”的人。特別是“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魅力和色彩”這一句很重要,因為它開啟了下文,使寫“一年四季都得細心觀察這些色彩”顯得理所當然,沒有了這一句,後麵所寫的內容就銜接不上了。

(3)課文:

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共同色調。肖邦是在這兒出生的。

譯文:

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共同色調。從畫麵講,這兒的景色並不引人注目。這是個大平原,一馬平川。這兒既沒有懸崖峭壁,也沒有狹穀峻嶺。坦蕩的平原一眼望不到邊,開闊而單調。無論是布祖拉河,還是肖邦家門口的烏塔拉斯河都在這裏拐彎,穿過平坦的牧場流去。抬眼一望,便會看到一棵棵孤零零的參天老樹,傲然屹立,也會看到許多低矮的灌木叢,還會看到綠樹掩映下的古舊房舍,它老態龍鍾,卻說明了昔日文化水準。耕種的土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遠方,黑麥地、燕麥地阡陌縱橫,開花的蕎麥一片潔白,甜菜的莖葉綠寶石似的晶瑩。

亞當·密茨凱維支歌唱過這片土地,他那支傳神妙筆描寫過“如畫的田野”,描寫過阡陌上“靜靜的梨樹成行”。可是,密茨凱維支並不了解波蘭內地,他從未到過日思夜夢的馬佐夫舍地區,他的雙腳從未踏上過這片原野。維斯瓦河畔的華沙,就是點綴在這廣袤的原野上的一朵絢麗的鮮花。然而,肖邦卻是在這兒出生的。

這段被刪去的文字,描畫的是“這片土地的景色”,是承接上文說其風光樸素而來的,很好地說明了其“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的情景。其中所描寫的“平原”“牧場”“參天老樹”與“灌木叢”等都與上文所提到的皮埃爾·盧梭在其風景畫名作《楓丹白露之夕》中所描畫的景象驚人地相似(可惜也被刪掉了),表現出了這叢林之下與平原之上流轉著的無聲無形的生氣,非常巧妙地呼應了前文。用“然而”“卻”正說明了這“如畫的田野”對肖邦藝術生涯的重要意義。所提及的亞當·密茨凱維支,是為後麵寫肖邦的作品與他的一樣都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服務的,並與肖邦創作與兒時之國緊密的淵源關係形成對比,突出了其對肖邦創作的意義。

(4)課文:

人們有時會……便能重新獲得對波蘭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滲透進了民族的最深層。到了肖邦之家……

譯文:

人們有時會……便能重新獲得對波蘭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滲透進了民族的最深層。能這樣欣賞肖邦音樂的人,便善於從許多表麵現象、日常瑣事、小小的煩惱以及討厭的勞碌奔波裏發掘出生活中最深刻的美和最有價值的東西。到了肖邦之家……

很明顯,如果沒有被刪去的這段話,“能重新獲得對波蘭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滲透進了民族的最深層”的說法就顯得有點空泛。這是從音樂與人的具體關係、對人們生活的某種影響來說的:使人在平庸的物質生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感染、美的力量的激發。這與下文讚揚肖邦的音樂成為“民族的最堅韌的紐帶”“民族精神的支柱”“不可估量的威力”銜接得非常自然。

(5)課文:

我們帶著驚訝和柔情……音樂般配。春天,……

譯文:

我們帶著驚訝和柔情……音樂般配。

我們跟許多人一起來到這裏,憑吊偉大藝術家的故居。我們怯生生地站在門口,對這璞玉渾金的處所發出聲聲讚歎。

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意朝覲聖地,

普普通通的屋宇,質樸無奇。

隻因在這兒降生的是你……

須知當年也曾有三個博士

憑星指路,匆匆趕到一間平凡的馬廄裏。

……

這是詩人的說法,而我們卻在揣度,這房舍,這花園在一年中的什麼時節最美?是秋天,是夏日,還是春季?

春天,……

被刪去的文字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與上文相連,始終圍繞“我們……憑吊偉大藝術家的故居”的所見所聞所感而寫,而這正是散文的特點之一,同時使得行文上下貫通,聯係緊密。二是引用的詩歌中出現的“馬廄”這一具有特殊含義的概念,據《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誕生在猶太伯利恒的一個馬廄裏,有三個博士因在東方看見他的星,而特來拜他。這其實隱喻了偉大的肖邦如耶穌一樣出身之平凡,但又是同樣之偉大,也隱喻現在人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對肖邦的拜訪,這是對他的極高評價。三是兩個問句,巧妙地過渡到下文寫小屋的一年四季,使得結構嚴謹縝密,行文自然流暢,沒有突兀之感。

當然,對篇幅較長的文章進行改動有時是很有必要的,但這種改動應該以不影響原文的意思表達、不影響原文的藝術表現、不影響師生對文章的閱讀理解為前提,否則就是不尊重原作(包括譯文)、不尊重作者(包括譯者),也是不尊重讀者。筆者無意於吹毛求疵、求全責備,但正如茨威格所說:“對比對我來說永遠是一種具有啟發性的、具有創造力的因素,我喜歡這種方法是因為運用它時可以避免牽強附會。”(《與魔搏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