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時隔四年,葉老在他的另一篇與“園林”有關文章的開頭進行了類似的表述,又一次集中流露了這種情感:
一九五六年,同濟大學建築係印行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我彙去五塊錢購得一冊,隨時翻看,非常喜愛。蘇州園林多,這許多攝在相片裏的園林,大部分我沒到過,可是最好最著名的幾個,全是我幼年時經常去玩的。拙政園,滄浪亭,怡園,留園,網師園,幾乎可以說每棵樹,每道廊,每座假山,每個亭子我都背得出來。看了這幾個園的相片,仿佛回到了幼年,遇見了舊友,所以我喜愛。相片中照的雖是舊遊之地,又好像從前沒有見過這一景,於此可見照相藝術的高妙,所以我喜愛。每張相片之下題著古人的詞句,讀了詞句再來看相片,更覺得這一景確乎是美的境界,所以我喜愛。可惜的是詞句之下沒有標明是誰的詞句,什麼調。再則相片之外還有測繪精確的各個園的平麵圖,各處亭台樓閣的平麵圖或立麵圖,以及窗槅、花牆之類的精細圖案,這些是我國古建築史的珍貴資料,雖是外行也懂得,所以我喜愛。還有一點,這本圖冊不是陳從周教授個人的著作,是他帶領建築係的同學出外實習的產物。這樣的實習是最好的教學方法,最合於教育的道理,所以我喜愛。
過了十八年,我跟從周開始通信。這才知道他善於繪畫。承他畫了好多幅梅蘭鬆竹贈我,我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間回敬他一闋《洞仙歌》,現在抄在這兒。
園林佳輯,已多年珍玩。拙政諸圖寄深眷。想童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今秋通簡劄,投甓招瓊,妙繪頻貽抱慚看。古趣寫朱梅,蘭石清妍,更風篠幽禽為伴。盼把晤滄浪虎丘間,踐雅約兼聆造形精鑒。
到現在十年了,十年間雖然晤談好多回,同遊滄浪亭和虎丘的願望可沒有實現。(《葉聖陶散文乙集》)
這一大段文字,好似《蘇州園林》一文的補充,更加明確地敘說了自己與蘇州園林的關係——“全是我幼年時經常去玩的”,也更加具體地敘說了自己與《蘇州園林》圖冊的關係——“仿佛回到了幼年,遇見了舊友”,還具體介紹了與圖冊作者陳從周的美好交往,也更加直露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感。不僅如此,葉聖陶還曾經贈詩給陳從周,繼續表達這樣的情感:
古來妙手善用墨,墨著紙時化眾色。古來墨竹為專門,露葉風姿落墨得。陳公貺我墨竹圖,神與古會筆自殊。語我蘇州近重訪,寫此一景亦堪娛。覽圖頓憶故鄉勝,無問網師與拙政。廊角欄邊階砌旁,每見此景發清興。(陳從周,《梓室餘墨》)
在寫於不同時間的詩文裏,葉老都如此深深地眷念蘇州園林,這絕不是偶然。蘇州園林是他幼時生活的見證,“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是兒時”(陸遊,《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經曆過太多人世的滄桑,最值得懷念的是無憂無慮的兒時生活,而蘇州園林正是這種情感的出發點與載體。乃至他與陳從周因蘇州園林而結緣,並曾相約同遊,以了卻思念故鄉、思念故鄉園林的心願。其實,不僅葉老如此,陳從周先生也是這樣,直到晚年時,他還無比深情地說:“如今,我每見到這本《蘇州園林》,總是別有一番滋味,‘我有柔情忘不了,卅年恩怨盡蘇州’。我想這樣來講,我的感情還是真實的。”(《園林清議》)
無獨有偶,時隔四年,葉老在他的另一篇與“園林”有關文章的開頭進行了類似的表述,又一次集中流露了這種情感:
一九五六年,同濟大學建築係印行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我彙去五塊錢購得一冊,隨時翻看,非常喜愛。蘇州園林多,這許多攝在相片裏的園林,大部分我沒到過,可是最好最著名的幾個,全是我幼年時經常去玩的。拙政園,滄浪亭,怡園,留園,網師園,幾乎可以說每棵樹,每道廊,每座假山,每個亭子我都背得出來。看了這幾個園的相片,仿佛回到了幼年,遇見了舊友,所以我喜愛。相片中照的雖是舊遊之地,又好像從前沒有見過這一景,於此可見照相藝術的高妙,所以我喜愛。每張相片之下題著古人的詞句,讀了詞句再來看相片,更覺得這一景確乎是美的境界,所以我喜愛。可惜的是詞句之下沒有標明是誰的詞句,什麼調。再則相片之外還有測繪精確的各個園的平麵圖,各處亭台樓閣的平麵圖或立麵圖,以及窗槅、花牆之類的精細圖案,這些是我國古建築史的珍貴資料,雖是外行也懂得,所以我喜愛。還有一點,這本圖冊不是陳從周教授個人的著作,是他帶領建築係的同學出外實習的產物。這樣的實習是最好的教學方法,最合於教育的道理,所以我喜愛。
過了十八年,我跟從周開始通信。這才知道他善於繪畫。承他畫了好多幅梅蘭鬆竹贈我,我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間回敬他一闋《洞仙歌》,現在抄在這兒。
園林佳輯,已多年珍玩。拙政諸圖寄深眷。想童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今秋通簡劄,投甓招瓊,妙繪頻貽抱慚看。古趣寫朱梅,蘭石清妍,更風篠幽禽為伴。盼把晤滄浪虎丘間,踐雅約兼聆造形精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