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0-1歲:每個人都需要安全起航(2 / 3)

抓握是嬰兒一出生就會做的事情,這是他的一種自然反射。從一出生,嬰兒就會攥緊拳頭,在他們還不知道誰是他們的媽媽時,他們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握,這就像小動物一出生就會走路一樣,是人類天生的本領。這種天生的本領造成我們人類一種普遍的象征性行為:在我們感到緊張和憤怒時我們就會攥緊拳頭,因為隻要攥緊拳頭我們就會感覺到安全一點。

第二,當嬰兒睜開眼睛,能夠看到他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他們就會將身邊所有的一切銘刻在大腦之中,他們反射性地把身邊的生物的樣子和位置,以及他們形成的氛圍銘刻在大腦中,把這種完整的圖像當成是安全的標誌,他們對環境是有秩序要求的。他們像那個被突然投入陌生環境的成年人一樣,把他們身邊外在的秩序轉移為內在的秩序,這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那個安全的環境,也像小動物對自己出生的窩的絕對依戀,因為信任窩就是信任母親,母親就是安全的象征,隻有母親才能帶給嬰兒絕對的安全,隻有深深依戀自己的窩,才能保證沒有危險,人也是這樣。

第三,當嬰兒確定這個環境不再危險,他們就會開始探索他們所處的這個環境中的事物,我們管這種探索叫作兒童的工作。

一、0-1歲關鍵期

安全感

我們看到嬰兒經曆了這樣一個程序:先安頓好自己,不讓自己感到恐懼,確定自己肯定能活下去,才開始發展自己。所以早期的安全感建立對一個人的一生非常重要。

作為一個嬰兒,當他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生活環境中所有的因素固定下來作為一個模式,使之成為自己安全的需要,這就是安全感建構關鍵期的特征。

嬰兒通過對自己生活環境的固守而建立起對環境的控製安全感。在孩子居住的環境裏,各種物品的擺放、物品的樣式都留存在孩子的記憶中,形成孩子內在的記憶模式。當環境模式改變時,孩子會感覺到痛苦和焦慮。固定的環境模式能為孩子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感,所以孩子會固守於已經形成的生活環境,而不願意接納新的生活環境。

從出生後孩子就開始了這一活動,到3-4個月時已經能明顯地表達出來。當環境更換後,孩子就會顯出不安和恐懼,出現反常的情緒,這一狀況有可能會延續到1歲半到2歲。有很多人可能發現,當孩子第一次被抱到一個陌生人群或陌生環境中時,孩子就會莫名其妙地哭鬧和睡覺。他們用哭鬧來抗拒,用睡眠來逃避突如其來的不安全感。這就是由於家的模式已經被銘刻在孩子的大腦中,離開了這個模式孩子就會感覺到不安全,就會發出撕心裂肺的哭聲,這樣就會迫使成人不得不把他們再帶回那個安全的港灣之中,孩子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確定自己是否是安全的。

有一位媽媽每天下午四點,都會躺在自家後花園的一張躺椅上給她的小女兒講故事。有一天她生病了,還沒講幾句,就感到很不舒服,和女兒說完對不起後,便回到屋裏躺在床上。這時,女兒傷心地大哭起來。

在場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孩子可能是看到媽媽生病才著急大哭的,紛紛感慨才這麼大的孩子就知道因為媽媽生病而著急。於是不斷地有成人來安慰她,告訴她媽媽的病會好的,但是孩子像沒聽見一樣仍然大哭。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幫助這個孩子。

後來孩子拿著書哭喊:“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不要,不要!”躺在床上的媽媽以為孩子要讓她讀書,於是忍著病痛從床上爬起來給孩子讀書。但孩子仍然在大哭並不斷地說:“不要,不要。”大家都很著急,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後來,孩子又不斷地喊:“椅子!椅子!”直到家中有一個成員醒悟過來,將媽媽經常坐的那張躺椅的墊子拿進來,放在媽媽身邊,女孩才止住了哭泣,並微笑起來。

原來,每天下午四點媽媽都會坐在這個躺椅上,身後墊著這個墊子,為她講故事,這已經成為一種秩序固定在孩子心中。當這一天下午,由於突發的事件,這個秩序被打破時,孩子就會感到痛苦。當媽媽又和那個椅子的一部分放在一起時,秩序就被恢複,孩子的痛苦感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