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1歲關鍵幫助
用秩序建立安全感
在孩子剛出生不久,他們還沒有建立起對這個世界和對媽媽的信任,這時不能為鍛煉孩子故意打破有秩序的環境。孩子出生後6-8周,我們叫作孩子的體外孕期,這個時候孩子使用媽媽的身體氛圍固定參照點,以這個參照點為核心開始慢慢環視他所在的這個新的世界,他們從媽媽的懷抱開始走向這個家庭。孩子需要在媽媽的懷裏至少待上六到八周,這六到八周是孩子從子宮到無限空間的過渡。所謂的體外孕期,顧名思義,是需要媽媽仍然把孩子像在子宮裏一樣環在身邊,用媽媽的身體給孩子一個被包裹感。傳統中有一種將剛出生的孩子綁手綁腳的習俗,為了體貼孩子在子宮中的被包裹感,從孩子一出生,大人就用小被子或一塊布把孩子緊緊地包住,讓孩子的四肢都不能動,有些人會把孩子一直捆綁到四個月。這種捆包其實是外來的力量,他們的適度空間比起在子宮裏要差得多。在子宮裏,即使到將要出生時孩子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盡可能地活動,當他們再也無法活動時,他們就經曆痛苦離開子宮。當他們好不容易離開上一個已經無法發展的空間來到可以繼續發展的空間,我們卻認為得用一塊既沒有營養也沒有溫度,既沒有情感也沒有信息的布把他們禁錮起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看到傳統沒有建立在對人類很好的了解之上,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安全起航,媽媽在孩子出生頭幾周的安全建立是很重要的。媽媽的懷抱一定是一個能給孩子安全感的地方,如果媽媽的情緒是低落的、害怕的、憂傷的、焦慮的,那麼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裏時,等於把這些不良情緒也傳染給了孩子,這樣孩子不但不能在媽媽的懷裏獲得安全的基礎,反而獲得了不良情緒和不安全感的基礎。
孩子再大一點時,就會用他們的方式表達自己。作為家長,需要讀懂孩子的“語言”。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媽媽穿了某件衣服,孩子開始大哭,不知所措的成人會用各種方式來哄孩子,孩子哭著說:“不是……不是……”家裏的某一樣東西被挪動了,孩子也會大哭;每天從姥姥家到自己家要走固定的那條路,如果走得不對,即便快走到家了,都得哭著要求重走;不許媽媽穿爸爸的衣服,不許別人穿媽媽的拖鞋……這些都屬於秩序敏感現象,這就是秩序感的需求。
蒙台梭利認為,秩序敏感現象是兒童出現的第一個敏感期。它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從3-4個月就開始了,有的孩子一直持續到2歲半左右。專家們認為,孩子喜愛秩序和事物的一貫性,與成人喜歡把各種東西歸類定位所造成的那種溫馨和整潔的樂趣不同。孩子喜歡秩序是由於急切需要一個精確的有所規定的環境,隻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才能將自己和自己的知覺歸類,形成內在的概念,以更深入地了解環境,並決定自己在環境中的行為。通過對秩序的特別敏感性,兒童辨別了各個物件之間的關係。
兒童具有一種內在的感覺,他所感覺的並非物件之間的區別,而是將四周環境當成一個包含許多彼此相關部分形成的整體,唯有在這個整體的環境中,兒童才能使自己適應並采取有目的的行動,否則,他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於各種關係的知覺。
這就是說,兒童會將環境中各種各樣的物體當成一個彼此相關的整體,就像在媽媽的子宮中一樣。隻有在這樣的感覺中,兒童才有安全感,並有秩序地開始對環境中的某一個物體探索。隻有這樣,才能在穩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對物體的深入感知,積累起越來越多的經驗。
這樣在早期的安全感建構好以後,孩子就會放心地發展自己,當兒童能夠把手伸到嘴裏去吃的時候,他就開始了最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