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1-2歲:探索興趣開始發展(2 / 3)

我們吃驚地發現,坤坤所探索的事物空間的領域遠遠超出我們成人對事物空間的理解。如果一個人這樣去搞一項研究,怎麼會不深入、不到位呢?

在探索世界的同時發展語言

除了對物質的探索以外,0-2歲的孩子,還暴露在語言的環境之下。兒童的語言是在與情感相融的生活情景中學到的,這樣發展起來的語言才不是幹巴巴的詞句。比較好的發展狀態應該是當他們嘴裏說出某個詞的時候,他們內心會同時出現跟這個詞有關的感受和情感。環境中的物質通過兒童的感覺器官,最終升華為兒童的精神,然後以語言的形式被兒童表達出來。兒童利用這樣的語言與他人溝通、表達自己。

所以學習語言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全方位的精神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孩子對這個世界探索時所形成的心智結構,也就是語言所表達的內涵在孩子心中都有與之相配的事物作為支撐。如果這個支撐是現實生活,那麼孩子在語言表述時就在同時處理現實生活給孩子留下的內在的信息。這樣在語言使用的過程的同時,心理活動也在進行,而心理活動的內涵又與人真實生活一致,因為孩子的經驗來自環境中的真實事物。無論孩子如何以兒童的方式歪曲和誤解了現實生活(童話),孩子在表述時大腦出現的信息是孩子曾經經曆的,經曆又是多元的。如一段情節記憶,這裏麵有事件的過程,有相關事物的形象,有孩子對這些物質的體感,有那些物質發出的特有的信息,這些信息與孩子本身的心智會發生互動,孩子會產生豐富的關於這一事件的聯覺。

如果我們把孩子跟現實生活割裂開來,把孩子的興趣過早地引向閱讀書籍。盡管孩子讀的書上麵有圖畫,但圖畫不能給予孩子有關圖畫上的生物和物質全麵的信息,隻給了一個二維空間的、可視不可觸摸的、而且被畫家和作家改變了的事物信息。當我們把孩子用來與真實事物互動的時間拿來去做了這種單純閱讀的事情,閱讀的內容又不是孩子可以從新鮮的生活中自主提取的內容(書是作者加入自己的思想的精神創造物),孩子隻能吸入二手原料。這樣的東西給孩子多了,由於孩子缺少現實生活作為支持,造成他們在表述時,大腦出現的內容可能就會是閱讀過的各類作者的思想片段再創造。也就是說孩子在幻想,但幻想的是自己的幻想。

由於孩子還沒有成長起強大的意誌力來掌控自己的思維,與現實互動不夠,讀書、看電視、看電腦等間接經驗過多,孩子可能會出現不在人間的狀態。也就是思想不在現實,感覺和意識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在當下的生活中,孩子跟自己環境脫離,無法與環境互動。我們管這種情況叫作“精神漂移”。

“精神漂移”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孩子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長時間走神。在正進行的群體活動中、在正進行的工作中、在正吃飯的過程中,都會發生長時間走神的現象。在孩子走神時如果你跟他說話,孩子也在跟你說,但孩子所說的內容就不知來自哪裏了。想象是好的,但如果孩子過分想象,而且想象的材料過於與地球無關,這就會影響到孩子作為一個人類的正常發展。

我這樣說並不等於反對閱讀,閱讀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閱讀占用孩子的心智比例應該有不同。不可以因為有專家說閱讀好,家長就隻給孩子閱讀,或在孩子4歲前把孩子的大部分時間用來閱讀了,使孩子隻對讀書感興趣,別的什麼都不願做。

由於嬰兒在母親的子宮中聽到的是母親的語言,因此在出生後就隻對在母親腹中聽到的那種語言敏感,我們稱孩子敏感的語種為“母語”。母語是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精神內涵的符號。在2歲以前,母語主要用來練習表達自己,與事物配對,與周圍的人溝通,由此建立起了人類使用語言的信心。如果這時給孩子提供的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或者促使孩子學習第二種語言,就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困惑,使他們不知道用哪個語言係統來表達自己,並且對用語言表達自己失去信心,於是多語言環境的孩子會出現推遲利用語言表達的現象。在過於複雜的語言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有時會出現一種情況,即在全身心投入的情況下,孩子會用一種無詞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隻有語調沒有語詞。當這種語言不被人理解的時候,兒童會感覺到非常孤獨和失落,所以許多心理學家都反對嬰兒0-2歲的時候暴露在多種語言差別過大的語言的環境之下。如:家裏跟孩子近距離接觸的人,有說湖南方言的人,又有說廣東方言的人,孩子母親又說普通話;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1歲之前跟說湖南方言的人在一起,突然被帶到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下,又與湖南話隔絕,這樣都會造成孩子說話說不明白的現象。不過隻要成人有足夠的耐心,不要給孩子壓力,孩子很快會使用環境中的語言。雖然在特殊事件中還偶爾會用“天使語”,但無妨孩子在環境中語言的使用,所以不用擔心。

二、1-2歲關鍵幫助

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環境和材料

每個孩子在0-2歲時探索物質的特征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孩子由於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他們的愛好也不同。他們在環境中會發現和探索不同的材料,如坤坤發現了鞋子,其他孩子可能就不用鞋子,用別的東西。作為養育孩子的人,我們就應該跟著孩子的愛好走,以適合孩子的需要來幫助孩子。

有一個孩子很需要探索廚房的垃圾筒,他的媽媽疑惑要不要另給孩子買一個新垃圾筒讓孩子去探索,我們可以問一下這位媽媽,她的孩子是要探索垃圾筒,還是要探索垃圾筒裏的東西?媽媽肯定會說是要探索垃圾筒裏的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給孩子另買一個垃圾筒又有什麼用呢?但媽媽又擔心廚房裏的垃圾筒太髒了,那我們可以想一下辦法,廚房裏哪些東西就不能再往裏倒了,如發臭的剩飯、菜盤子底下的油等。如果孩子真要探索廚房垃圾的話,那就讓他去探索好了。有些育兒專家會認為這樣給孩子自由是在溺愛孩子,給孩子自由太多。但是從道理上來看,我們看到孩子是在探索一個他未知的世界,我們允許孩子去探索他想探索的事物,怎麼是溺愛呢?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發現了什麼、注意了什麼,他就會去探索什麼,這並不是專家和任何一個成人能夠決定的。所以在這一方麵,我們要給孩子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