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結果,不是校長的壓製使這個班的孩子產生自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是馬修老師為他們提供的合唱訓練使孩子們精神享受品位提高了。孩子們被音樂的美好所滋養,因為合唱的練習所滿足,自然地變得有同情心,關懷他人,遵守規則,並唱出了那美妙的童聲合唱。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看到身體和心靈自由都被剝奪的孩子,會利用任何機會來試驗自由。而這種自由是無組織、沒有目標的,出自於孩子對身體自由的欲望,於是它會超出人類社會的需要,走向對社會和自己不利的反麵,成為破壞行為。他們會假想出敵人來,假想出將要享受的自由模式。由於孩子不顧一切地去享受那種放縱的自由,帶來了別人的蔑視和抵抗時,孩子又會變得蔑視自尊,蔑視原則,嘲笑人類所有的正當行為,利用一切獲得自由的機會拚命體驗自由,最後隻剩了自由而丟失了自我,成為盲目的行為者,並以破壞法律和規則來嚐試自由。

當孩子獲得放縱的自由會是什麼樣

在《超級奶媽》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一位25歲的單身媽媽,有一個6歲和一個4歲的孩子。由於沒有爸爸,媽媽想把爸爸那份愛也彌補給孩子,所以從來不給孩子定規則和紀律,孩子變得非常暴躁,看上去也非常焦慮。兩個孩子經常大打出手,家裏搞得一片狼藉,連牆上的壁紙也被撕了下來。每天晚上,這位年輕的媽媽讓4歲的孩子上床睡覺都像進行一場戰爭,孩子會伸出拳頭不斷攻擊抱著自己的媽媽,並且發出狼嚎般的叫聲。家裏實在沒有辦法正常過日子,這才請來了超級保姆祖兒。祖兒為這一家人和孩子建構了原則,並教媽媽怎樣給孩子建構原則,幾個月後,孩子變得非常平靜愉快,相親相愛。

影片情節表明,如果隻給孩子自由,不給孩子原則,孩子想做什麼都可以,孩子在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後並不快樂。由於孩子內心非常紊亂躁動,所以無法深入地工作,還要通過暴力的行為發泄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孩子不能在規則和自由之間形成比較,就不會感覺到自由,也無法了解自己行為的邊界。邊界其實能給孩子安全感,沒有邊界,孩子會沒有安全感。在這種完全沒有要求的生活中,孩子隻能無邊無際地探索行為的邊界,這正是沒有安全邊界的表現。所以表麵上看起來,孩子獲得了自由,但實質上沒有獲得內心自由,而成人在貌似在給孩子自由,其實在忽視孩子。

失去可參照的安全準則,孩子會變得焦躁和混亂,失去成人的指導,孩子就失去了方向。孩子通過不停的破壞和挑戰環境、挑戰規則、挑戰權威來獲得認可,獲得對自我的肯定和認識,這一切同人類在人群中獲取安全感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不安全和煩躁帶來的情緒和焦慮會使孩子內心痛苦,這種痛苦是能夠控製人的內心的,再加上紊亂的環境,孩子的內心也會越來越紊亂。

為什麼要給孩子自由的邊界

有人做試驗,在山上放養了一群小豬,讓小豬在山上野跑,然後在山頂上做了柵欄,圍上細細的鐵絲,把小豬分成兩組圈起來。小豬們能看到這些細細的鐵絲柵欄,但又感覺能衝過去。接下來,給這些鐵絲網通上電,一群小豬的柵欄一直有電,一群小豬的柵欄有時通電有時沒有通電。一直有電的柵欄裏圍著的小豬一開始總是嚐試衝出柵欄,每次衝每次都被電一下,幾天後就不再嚐試,四十天後,柵欄上的鐵絲拿掉了,電也沒有了,但這一群小豬卻隻在這個圈子裏活動。而另一群小豬的柵欄有時有電,有時沒電,這群小豬就總是想去嚐試有沒有電,第一天試了被電了就縮回來,第二天一試沒電了,就往外衝,第三天一試又有電了,如此反複折騰,這群小豬食量下降,很多小豬都生了病。四十天後,電網拿掉了,這群小豬仍然會到處亂跑,根本無法喂養。

對於孩子,應該給一直有電的柵欄,還是有時有電、有時沒電的柵欄呢?

給孩子自由,不能給孩子無邊的自由,必須給孩子有邊界的自由,那麼自由的邊界到底在哪裏?

孩子進入社會,通過為他人服務、為社會服務獲得生存機會,但進入社會的節律必須是適合生存的,這樣才能為別人服務。孩子是一個自然的人,其出生後生活的節律與將來進入社會的生存節律並不一致,要想讓孩子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就得使孩子的自然節律逐步變為生存節律。

如起床、吃飯、睡覺、自由工作、組織活動、群眾活動等,是成人需要為孩子建構的基本社會節律,通過心理學家的取樣分組研究和比較發現:有設計的兒童生活比沒有設計的兒童生活更有利孩子適應社會。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沒有法律,沒有執法人員,在人類曆史上,隻要有人群就會有規則。

孩子將來必定要進入人群,對群體規則一定要了解並能自律地遵守,才能在未來的群體中被群體接納,才不會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人群對自己不好的評價。當周圍的人的評價對孩子是不良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那樣一個不良的人。這些不良評價給孩子帶來的自我評價低,對孩子一生都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