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如何為孩子建構原則(2 / 3)

以前幾次,在給然然建構原則時,然然都會很抗拒,有時需要老師強行把他抱到反思角,這一次老師認為然然可能還是不會自己走進屋的,所以試圖把他抱進去。這時然然發現老師的目光是堅定的,於是哭起來,並自己安慰自己說,四分鍾是很快就過去的,之後邊哭邊走進辦公室,自己坐在那個充當反思角的椅子上,這就是自律的開始。

四分鍾過去之後,老師回到然然身邊,蹲在他的麵前,和他一起回顧他這幾天來做的令大家欣慰的事情,以強化他的良性行為。這時的然然已經心情平靜,願意以友好的態度與他人親近,老師在這個時候說的話就非常重要,隻要說的內容是孩子經曆過的和能聽懂的,就會被孩子完全吸收進去。

老師對然然說:“前天佳佳和小天打架時你去勸架,你沒有打他們就把他們勸開了,小天當時很傷心,你還安慰了小天。昨天小豆豆摔倒了,老師看到你把她拉起來,給她拍去身上的土,還給她擦眼淚,老師特別特別感動呢!”

趁著然然很注意地聽,老師把話題轉到了剛才打架的事:“老師知道剛才棟棟和明明兩個人打架讓你非常著急,你不希望他們打架,你拉他們、他們還要打的時候,你就生氣了。人氣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大腦一片空白,所以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就打人了。其實你是知道不能打人的,但當時你實在忍不住……”

當老師說到這兒的時候,然然顯然很吃驚,愣了一下看著老師,老師又接著說:“脾氣是每個人都有的,有時可以發發脾氣,但發脾氣的時候一定不要打人,也不要打自己,不要讓任何人受傷害。實在想發脾氣時,可以在地上打滾,可以踢樹……”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發了脾氣就成了怪物,或者成了壞人。如果讓他誤認為人類不允許發脾氣,不允許傷心,這樣的認識對孩子會更糟,他會把脾氣和傷心隱藏起來,扭曲成另外的情緒發泄出來。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傷心和生氣都是自然的事情,發脾氣也是被允許的,隻是這些不良的情緒不能用來傷害自己和傷害別人。

在老師說“可以踢樹”的時候,然然來了勁頭,非常有興趣地看著老師,接著老師的話茬,興奮地說:“還可以大聲喊叫。如果你踢樹,樹也會疼的,你可以踢一些不會疼的東西。”老師點頭表示同意,說下次咱們來試一試。然然點點頭,表示同意,然後和老師擁抱,離開了反思角。

經過了幾周的建構原則,然然不但不再用暴力來控製小朋友,反而會裝作弱小的樣子讓其他小朋友來控製他。還越來越關心其他孩子,儼然一個大哥哥。

有一次,一個孩子破壞了然然的“水利工程”,然然氣得臉色發白,咬著下唇,眼睛都睜圓了。這時老師提醒他說:“然然,你可以用你創造的不傷人的辦法來發脾氣。”然然看了老師一眼,深深地歎了一口氣,怒氣似乎一下就消了一半,喃喃地說:“算了,我再修修吧。”老師激動地上去擁抱他,就像苦盡甘來一樣,忍不住流下幸福的眼淚。

修複“水利工程”,幫助孩子成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苦盡甘來的那一刻,是成人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那真是一個美麗的果實。

我們看到,在建構原則的時候,反思角是其中比較好的一種方法,因為它本身不帶情緒,跟孩子也沒有親情關係。一個人最容易被自己所愛的人和親人所傷害,當自己所愛的人和親人對自己態度不好時,自己就會感到異常的傷心和憤怒。老師和家長是每天要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人,也是孩子心目中最親近的人,我們不能讓孩子懼怕我們,如果孩子對我們有恐懼感,那麼孩子每時每刻都會感到恐懼。我們也不能由於我們的原因讓孩子傷心,那樣孩子就會丟失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

反思角不代表孩子最愛的人,也不會發怒,不會顯出討厭孩子的表情,所以當語言建構原則失效後,利用反思角建構原則是比較安全和比較好的辦法。但是反思角不會是讓孩子反思的地方,這一點要給讀者們說清楚,反思角隻是用來代表合理處罰的工具。

利用反思角要注意以下5個步驟:

1.事先向孩子宣告反思角的規矩

有的人在心裏想到孩子吃飯時不能玩飯粒,但事先沒有向孩子宣告這條規矩,或者幾天前宣告過,但一直沒有認真執行。這天,發現孩子又在吃飯時玩飯粒後,家長突然站起來,提著孩子就去反思角。這時孩子還不能反應過來去反思角的原因,因為在家長提起他的時候,他的大腦已經在衝突中變得一片混亂。

如果家長事先不宣告要去反思角,孩子就不會對反思角有什麼重視和注意,反思角對孩子來說隻是一個可以臨時去坐坐的地方,對孩子建構原則沒有什麼用。

正確的做法是,先向孩子宣告剛才他做的事情是違反原則的,如果再做就要帶他去反思角了,這是給孩子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如果孩子繼續做,就是無視原則,這表明語言建構原則失效,就要立刻帶他去反思角,而且必須立即宣告一遍:“因為你拿飯玩了,所以現在你要離開餐桌,去反思角。”

2.不帶評價地向孩子陳述他的行為

這時隻對孩子說要去反思角就行了,不要評價,不要說“因為你拿飯玩了,這是一個浪費的行為……”這樣的話,這樣說就加進了成人的評價。4歲前的孩子不能理解浪費是什麼,在他們的概念裏隻建構什麼是可以玩的,什麼是不可以玩的,不用扣上一個“浪費”的帽子。這種加入評價的溝通就成為暴力溝通。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隻陳述這個行為當下的情況,如“爸爸已經說過了不可以拿飯玩,因為你在玩飯,所以你要到反思角坐兩分鍾”。對大一點的孩子,如6歲以上的孩子,還可以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成人造成的感覺,如“你不守規矩,媽媽感到難過”,但仍然不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