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帶到反思角時要再宣告一次規矩
再次宣告“因為你拿飯玩了,所以現在你要離開餐桌,去反思角”後,反思角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另外還要宣告坐反思角的時間,2歲的孩子頂多坐兩分鍾。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按年齡決定坐反思角的時間,3歲就坐三分鍾,5歲就坐五分鍾。不過實際坐的時間可靈活掌握,有時宣告兩分鍾,但孩子坐了不到兩分鍾就可以叫他出來,告訴他到時間了。
反思角不能弄得很舒服,不要讓反思角周圍有很多可看可玩的東西,否則孩子可能很願意違反原則,去反思角坐一會兒。
如果一個4、5歲的孩子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並且在挑戰成人,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感,這時,反思角會幫助成人樹立權威感。權威和威權是不同的,威權是使用地位來讓別人服從你的目的和願望,權威是用自己的感召力讓別人自願或不惜代價地照著你說的去做。因此樹立權威時,首先需要有感染力,要可信,要讓孩子因確信你能夠幫助他而愛戴你。這樣孩子才能夠服從和配合你,你才能夠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4.反思結束後,讓孩子跟你說對不起
讓孩子離開反思角前,成人一定要向孩子表達你是愛他的,讓孩子知道不管他犯了什麼錯誤,我們都愛他,然後讓孩子說聲對不起。
對於去坐反思角,即使成人堅持讓孩子去,孩子也不會乖乖地去的,有的會不停地懇求說“我再也不那樣了”、“我錯了”。如果成人就此放棄處罰,會讓孩子養成一種做錯事就乞求原諒,太容易,所以最後成為壞習慣,做不好的事,做完說句我錯了,繼續做不好的事。要讓孩子知道,他一定要為他違反規則付出代價。如果孩子說:“我錯了,以後再不了”,成人可用一種溫和的聲音說:“我相信以後你不會再做這樣的事了,但是現在我們要為今天事坐反思角”。當孩子用身體抵抗,拒絕去反思角的時候,成人哪怕是用點力氣也要讓孩子坐到椅子上去。
安全原則與巧妙堅持
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危險的場景,所以我們要提前給孩子建構關於安全方麵的原則,教會孩子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哪些東西是不能動的。
對於4歲以前的孩子,我們可以把危險的物品收好不讓孩子看到,來保證孩子所在環境的安全。4歲之後,孩子就得有基本的判斷力和基本的安全規則。
如果我們到處告訴孩子東西是危險的,孩子就會覺得環境中充滿了危機,會感到恐懼。所以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如果探索到有危險的事物,而這個事物又無法排除,我們就要用巧妙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建構安全方麵的原則。
這一天吃過中午飯,皓皓突然發現從樓梯的側麵也可以爬上樓梯,這使他非常愉悅,一下子就刺激了他探索的熱情。盡管從這個位置爬樓梯很容易掉下來,皓皓還是非要爬。按照很多人的做法,老師把皓皓抱開就行了,因為成人是有力量的,這樣孩子在與成人的較量過程中不會付出那麼多痛苦和艱辛。
但是我們認為,如果用強於孩子的力量強行把孩子抱開,會讓孩子感覺自己非常渺小。這樣的事情多了,就會讓孩子從此認為自己是渺小的,即便以後他個子長大了,這種渺小的意識和信念還會留在他心中。而且當孩子發現成人不在麵前時,還會去爬樓梯,因為上一次他的不成功是由於被抱走了,如果沒有人抱他,他還會繼續爬的。
此外,我們也不能用成人的威權,通過發火、恐嚇的方式使孩子離開。那樣孩子是因為恐懼威權才離開,不是因為發現這個地方是不能上的而自己放棄。這時成人隻能用堅持不讓孩子從旁邊上去的毅力來跟孩子做一次較量,讓孩子知道這個地方不能爬。這樣以後沒人在這裏看著的時候,孩子也不會偷偷去上,才能使孩子徹底放棄危險的行為,不再偷偷地試驗這個危險。
給孩子建構原則與讓孩子傾聽的過程,是對成人自己內心力量的一個考驗。
從會爬開始,孩子就努力地要在環境中開辟新的領域,探索新的角落,不知道這個世界什麼地方有著什麼樣的危險。在4歲之前,成人隻能通過排除環境中的危險來達到確保孩子安全的目的。但有時候,孩子會探索環境中一些無法排除的危險地域,這時成人如果用自己的體力將兒童強行抱離,孩子就有可能在成人不在的時候再去這個危險的地域探索。如果用物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能建構起避免危險事物的原則,當沒有物品引導時,他也有可能再去爬那個地方。如果用嚴重的情緒威脅孩子,就有可能造成孩子不分場合的恐懼,對任何事物的探索都顯得謹小慎微,縮手縮腳,對孩子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所以,成人可以選擇與孩子進行毅力較量的方式,使孩子最終自動放棄那個目標,這樣孩子大都不會再重複危險行為,不再去那裏。如果再去,就再重複一次,直到孩子再也不去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看上去非常痛苦,成人有時候也會懷疑孩子最終會不會放棄,但隻要成人用自己的思想支持自己的心力,最終一定會勝出的。這樣孩子既避免了危險,又不會受到傷害。
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2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例如,孩子要去探索從樓梯的外麵爬上樓梯,如果孩子是2歲之前,可以輕輕拉起孩子的手說:“我們去看看那邊有個小蟲子。”對3歲以上的孩子,則不要強行把孩子抱走,不然會使他無法進行那項事情,使他產生他律而不是自律。